幼兒數學動手操作法的運用
摘要:動手操作就是幼兒通過外部的動作來學習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主體自身動手和數學知識的協調,讓幼兒在擺弄物品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知識,學習數的概念,建立知識結構.幼兒邏輯數理經驗正是動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僅給予幼兒以語言講解,而不讓其實際動手操作,那么他們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和原理,更不能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除教師演示動作要準確,明顯,規范外,同時應該讓幼兒在自己的具體操作中來求得發展.
關鍵詞:幼兒 動手操作 邏輯思維 一、理好主體和主導之間的關系 教師應對幼兒的指令操作轉向讓幼兒主動操作,讓幼兒借助對事物的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經驗,得到對數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操作的觀察,發現他們在操作過程中對操作任務的理解程度,操作活動的步驟,操作材料的使用情況,尤其對那些個性教內向的幼兒,從操作表現中可及時了解他們的實際水平.而對大部分幼兒來說,教師既可及時發現他們操作的成功之處,又可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從而適時地提出建議,去指導幼兒的操作活動,以激勵幼兒的積極思維,啟發他們發現尚未發現的知識,使幼兒不完善、準確。例如,認識長方形,教師為幼兒準備大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然后發給每個幼兒一把尺子,讓幼兒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再折一折,使幼兒在操作中找出這兩種圖形的相同點[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角一樣大],和不同點[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長方形的上邊和下邊一樣長,左邊和右邊一樣長,上下兩條邊和左右兩條邊一樣長],然后發給每個幼兒一張紙,要求幼兒將紙撕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區別.這樣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將自己發現的現象與自己原有的認識加以比較、分析、判斷,就能得出比較辯證的、帶有條件性的答案,不僅理解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發現了知識內在的規律。 但是,由于幼兒之間個別差異的存在,每個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時間有快有慢,對結果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有所不同.只要在整個過程中,讓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那么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有時還要給暫時沒有成功或失敗的幼兒以特別的建議和適當的指導,否則能力弱的幼兒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自卑感,最后對操作活動失去興趣. 二、加強活動的游戲性 幼兒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完全來自于好奇心發展起來的求趣心,由于喜歡表揚而發展起來的好勝心。這兩者是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又槳”,他們由獲得愛、夸獎和快樂而學習(游戲),并在學習活動中對知識、技能產生興趣。因此幼兒數學教育必須創設學習(游戲)情境,充分利用幼兒的求趣心,寓教于樂。加上游戲情節的操作活動,就可以將“就事論事”地擺弄材料,變為有趣味的手腦并用的活動,可使幼兒多次反復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兒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對幼兒進行數量與空間關系的守恒訓練時,要讓幼兒知道,物體在不增減其數量的情況下,改變它們的所占的空間位置或改變它們的外形,不會引起本身數量的變化。為此,可為每個幼兒準備兩塊同樣多的橡膠泥,一塊搓成四顆圓球(均等分),一塊拍成四塊圓形的餅(均等分),把四顆圓球挨攏橫排列在一邊,把四塊餅拉開距離橫排列在另一邊,讓幼兒觀察圓球與圓餅的數量是否相等,判斷圓球與餅誰用的泥多,然后可請他們再將一塊圓餅搓成一顆圓球或有一顆圓球拍成一塊圓餅,還可以將圓餅或圓球變成糖或冰棍、水果等等。由于操作具有簡單形象的游戲情節,幼兒多次改變橡膠泥的形狀其興趣不減,逐步達到了解數量的守恒.又如,學習數的形成,需要幼兒反復進行添上一個,去掉一個的練習,為止,可設計開糖果廠的游戲.讓幼兒用橡膠泥制作糖果.先把一塊放進碟里,再制作一塊放進碟里,即一塊糖添是一塊糖是二塊糖,在制作一塊放進碟里,就是二塊糖添上一塊是三塊,然后拿六塊糖做減法游戲,六塊糖拿掉一塊就是五塊,無塊拿掉一塊就是四塊,這樣反復練習,體驗數的形成的簡單規律. 三、教師要做好教學的充足準備 在數學操作中,教師為幼兒準備和提供合適而充分的材料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使每個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獲得一定的感性經驗,以保證達到頂定的教育要求。例如認識數字5,除了要為幼兒準備好5個卡片外,還要為幼兒提供各種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物品:積木、扣子、筆等。讓幼兒知道:5可以表示5塊積木、也可以表示5粒扣子,還可以表示5支筆等等。引導幼兒得出數量是不受物體的物理性質(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影響的結論。 知識的建構并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完成的,需要有一過程.而對幼兒來說,這個過程所要花費的時間就更長.因此,除了為幼兒準備材料外,還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操作時間和機會.在教幼兒認識三角形時,開始可以先不出示教具,只告訴幼兒,三角形必須是有三個角,三條邊,要求幼兒從很多圖形中找出三角形,可能很多幼兒只能找出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這時不要急于幫助幼兒找出其他任意三角形,只是提醒幼兒想一想三角形有哪些特點,并將這些特點與圖形進行比較,讓幼兒數一數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由于給幼兒提醒了足夠的操作時間和機會,這樣他們在嘗試錯誤中進形反思,知道了只要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無論怎樣擺放,形狀怎樣,都是三角形. 四、給幼兒討論、評價的機會 在操作中同伴的討論,互相合作,能開拓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互相協商,互為補充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動的水平。幼兒在操作中出現對知識有不同的認識,教師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啟發幼兒學習,讓幼兒交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說明原因,以加深幼兒對所獲得的認識的印象,同時讓幼兒互相學習,互相評價,選出較好的答案。例如老師要求幼兒從10粒塑花中取出7粒,有些幼兒就一粒一粒地從1數到7,而有的幼兒只把3粒放在另一邊,把其余的抓在手上,告訴老師他把7粒塑花取出來了,究竟那一種方法好呢?這時教師不要忙著給他們答案,讓他父自己進行討論,還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試一試,然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討論、評價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思考的過程。 在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法”不僅僅是作為復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要求幼兒在道答案之前,去尋找答案,是一種探索過程,幼兒必須動腦。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順序。因此,在“動手操作法”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必須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動手操作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使“動手操作法”發揮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研究》(南寧) 2、《幼兒園課程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