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學習主要是不自覺的,對幼兒的教育卻需要更多的自覺。近年來, 許多幼兒園都改變了單一的全班上課的教學形式, 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說, 在認識上, 大家都同幼兒園的教學不應限于上課作業, 而應該寓于幼兒在園的全部活動之中。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還只是比較熟悉在作業中進行集體教學, 而不善于在其他活動環節中或以其他方法對幼兒進行教學, 促進他們的發展。實際上, 任何一種好的教學形式, 都只能提供使幼兒更好地學習的機會。如何能夠使幼兒通過學習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發展, 還有賴于教師對教學形式的運用, 而關鍵間題則在于提高教師的教育自覺性, 增強教育意識。 有些幼兒園教師, 學習的熱情非常可嘉, 她們常常去打聽, 別的幼兒園、別的老師在教些什么用什么方式教遺憾的是, 她們很少注意別人為什么采取那樣的教材,為什么運用那種具體方法, 也不大注意研究組織每種活動的具體目標和幼兒通過活動在身心發展方面會有什么實際進步。于是, 學習別人的經驗流于形式, 變成了簡單的模仿, 或是追求花樣翻新的招式。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幼兒教師,她在觀摩別人活動之后, 采用和別人完全相同的教案, 去對本班幼兒進行教學。結果很不理想。這位老師之所以失敗, 就在于教育的盲目性。她對別人的教案并沒有吃透,沒有弄清楚該教學活動的具體目標。她對本班和別班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狀況, 兩班孩子知識經驗的區別缺乏具體分析。她只做了表面的依樣畫葫蘆, 當然徒勞無益。 教育是教師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掌握人類所積累的知識經驗, 促進其身心發展的過程。教育首先是有目的的活動。教育活動又必須落實到促進兒童的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 增強教育意識是教師不可忽視的基本功,這一點在幼兒教育中更為重要。 比如, 許多幼兒園都在教室活動室內創設了各種活動區或活動角, 這種形式為孩子提供了適合其個人特點的活動和發展的條件。這比之要求全班安靜地坐著、背著手聽老師講課, 最多只是共同聽著老師和少數孩子的對話, 或看著他們的表演, 無疑是很大的進步。但是, 教師如何做到有意識地通過組織矜動區進行教學似乎還是尚待探討的課題。 某班有一次組織以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為主題的活動, 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活動區內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 其中有兩個孩子被安排在同一桌旁繪畫。這兩個孩子各自埋頭作畫, 完全沒有交流。在畫完自己的畫以后, 好像沒有事情可做了, 兩人呆呆地坐著。看來, 老師在組織這次活動中, 教育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用活動區的形式組織教學, 是有利于每個孩子更好地發揮主動性的。但是,具體到這兩個繪畫的孩子而言, 培養交往能力的教育目標, 并沒有和繪畫的活動聯系起來。他們既沒有在作畫之前, 或繪畫過程中交換想法和意見也沒有在畫完之后互相看看對方的畫, 看看別人畫了什么,哪里畫得好等等。在這一次活動中,這兩個孩子完全沒有交流, 當然也無從談及發展交往能力。 可見, 教師在組織每一個活動時, 需要實實在在地而不是籠統地明確教育目標, 需要增強教育意識。繪畫活動一般是由個體單獨完成的,這種活動本身并非是必然要求交流或人際交往的, 它不同于醫生給病人看病, 或售貨員出售商品的活動。換句話說, “ 醫院” 或“ 商店” 游戲角的活動, 更有利于使孩子們在不自覺中得到交流的機會, 在不自覺中發展交往能力。然而, 對于有明確教育意識的老師來說, 是否也可以通過讓兩個孩子共同作一幅畫的辦法, 使孩子們在繪畫活動中不得不不自覺地共同商量、共同合作或者在共同作一幅畫的過程中會遇到沖突, 比如關于畫什么及畫面空間的矛盾等等, 使孩子們不得不尋找解決沖突的方法, 從而在不自覺中發展了交往能力。有些老師經常在自由活動時間內組織幼兒在繪畫后進行交流的活動, 互相解說自己的作品, 互相討論, 形成習慣, 這也是好辦法。當然, 所有這些, 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安排和及時指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