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與人生價值
時代發張,社會進步,人們面臨學習、生活、勞動、交往、就業、發展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人們具有健康良好的個性心理,不僅有利于形成對復雜現實社會的正確認識,有利于營造健康和諧的生活,而且有助于發揮心理潛能,提升創造力。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的一生要如何才有意義。這是人生觀的基本思考?對這一思考確認及自覺地把它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就是價值目標。 人的心理現象是自然界最復雜、最奇妙的一種現象。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人耳可以聆聽旋律優美的鋼琴協奏曲人腦可以存儲異常豐富的知識,事過境遷而記憶猶存。人有“萬物之靈”的智慧,人能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奧秘;人還有七情六欲,他們通過活動去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并在周圍環境中留下自己一直的痕跡。。。。。。總之,心理學史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但同時又與人們的人生息息相關。 一、人的心理與人生價值的關系
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心理,什么樣的心理有什么樣的表現,什么樣的表現有什么樣的人生. 哈佛大學里面的一條校訓寫著“態度決定一切”。某程度上可以說明人的心理決定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一、個體心理 人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現象呈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異常復雜,概括起來,可以分成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等三個方面。 認知 認知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情緒和動機 人在加工外界輸入的信息時,不僅能認識事物的屬性、特性及其關系,還會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不滿意、喜愛、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或情感。事業的成功,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團聚,使人感到愉快、興奮和喜悅;而工作的失利,朋友的譏諷,親人的爭吵,使人感到沮喪、痛苦或憤怒。情感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 能力和人格 人在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或者說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還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性,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暫時、偶然出現的;有些是穩固、經常出現的。這些穩固而經常出現的心理特性,有時也叫個性心理特性,或個性。它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二、個體心理現象與行為 行為指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由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例如,吃飯、穿衣、散步、勞動、娛樂,都是人類各種不同的行為。有的行為很簡單,只包含個別或少數幾種反應成分,如光線刺激眼睛引起眼臉關閉,食物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腸胃因饑餓而加快挪動等。有的行為則很復雜,包含了較復雜的反應成分,如寫字、體操、駕駛飛機等。這些行為有一系列反應動作所組成,成為各種特定的反應系統。 三、個體意識與無意識 人和動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與低等動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識的特點。意識一詞有多種含義,如自我感覺到、能思想、有知覺的、有意志的、充分了解情況的、清醒的、故意的、敏感的等。由于意識極其復雜,因而有人稱它為“人類最后一個難解的謎”。 四、心理與社會心理 人是社會的實體,人作為社會的成員,總是生活在各種社會團體中,并與其他人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如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階級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等。由于社會團體的客觀存在,便產生了團體心理或社會心理。團體與個體一樣,存在著團日需要、團體利益、團體價值、團體規范、團體意志、團體目的等心理特征。一個團體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區別其他團體。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也可以說明有什么樣的心理就有什么樣的態度。所以說心理與人生價值是有根本的關系。 二、傳統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每個人的心里都各有不同各有差異,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有不少的差異。因為心里都具有地區局限性,這些局限性來源于不同的傳統文化、宗教背景、哲學思想等。 向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百行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等。宗教背景,兩大宗教:佛教、道教,現在還有外國傳進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這些畢竟是小數。因為傳統在人的心理已經是根深蒂固的。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在非洲某一個地方,有一個部落,里面只有不到一百個居民。他們與世隔絕,都是自給自足的,表面上和一般人沒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有一個傳統習慣,就是當他們煩惱不開心的時候他們會把已經死去的親人招回來和他們對話,希望親人們把所有的煩惱都帶走。他們的“聊天”過程就像是一些靈異事件一般,畫面使人雞皮疙瘩,感覺像兩個人在對話,但是的確只有他一個人說。第二天早上,他們會說跟過世的爺爺、奶奶、叔叔等談話,過世的親人跟他們說了什么之類的。在他們的部落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早上跟熟悉的人說“早安”一樣普通。但是他們如果在美國紐約市中心有這種行為,恐怕他們一定被判定為精神分裂。 人的心理都受到一定傳統制約著,有人說,中國三大哲學思想:儒家,道家,佛家;儒家比喻為米鋪,只要是中國人都要吃米,儒家思想基本上每個中國人一出生就沐浴在里面,儒家講求中庸之道;道家比喻為藥材店,當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會找方法解決,它能我們從痛苦中得到解脫,道家講求陰陽調和,無為之道;佛家比喻為百貨店,里面什么都有,“禪”使我們看破、放下、自在,使我們的心靈得到釋放,佛教講求一切隨緣、一切皆空。 但往往人們會誤解了一些宗教思想,片面地了解字面意思,使得自己對自己做的事有些不知所措。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很多人片面的認為中庸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以中立的角度和思想去處理,當看到別人的事情我們當然可以,但是如果是關于自己的呢!還可以拿中立的角度和思想去處理嗎!那是不可能的。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誤解了中庸之道。其實中庸的意思是“中不偏,庸不易”,“中”是指剛剛好,不超過,也沒有不達到;“庸”是指長久的時間,也有日月變換的意思。中庸是指無時無刻都要事情做得恰到好處,不超過,沒有差。不要過度隱藏,也不要鋒芒披露。這就是孔子解釋中庸的“無過不及”。所以孔子去到哪里都是一個圣人。 還有佛家里經常說的“隨緣”。很多人都認為隨緣的意思是隨便、跟隨、隨別人等意思。但是如果所有東西事情都是跟隨著別人的意思去做,那么人還有自己的主見嗎?如果真是這樣“隨緣”就害人不淺了。“隨緣”的意思其實是跟隨者一些規律做事。以下的故事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在很久以前,在山上有一間廟宇,里面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段時間香火特別盛,每天來供奉的人多不勝數,大小和尚都忙不過來。久而久之,院子里的草地都被踩得有一塊沒一塊,假山因為他們太忙沒時間打掃,都積滿了落葉和塵埃。一天小和尚說:“師父,我們要打掃一下地方和買一些草籽才行了”!老和尚說:“隨時吧”。過了幾天他們真的把草籽買回來了,小和尚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草籽往地上灑的時候,突然刮起一陣風,把大部分都吹走了。這是小和尚看著剩下的草籽沮喪地說:“哎。。。都吹走了”!老和尚摸摸小和尚的頭平靜地說:“隨風吧”。到了深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坐了起來看著窗外,無奈地說:“今天的功夫都白費了”!老和尚也坐了起來,又摸了摸小和尚的頭微笑著說:“隨天吧”。到了第二天早晨,小和尚走到院子前一看,哇!滿地都是青綠色的小草,假山也很的干凈,眼前整個畫面非常美麗。小和尚想了想突然摸摸自己的頭說:“哦,原來這就是隨緣”!因為昨晚的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沖得很均勻,也把假山沖洗得干干凈凈。老和尚一開始說的“隨時”是在買草籽之前還有別的事要做,做事要分輕重先后。當風和雨來臨時,我們是無法阻止的,就像四季的變換,風雨雷電是理所當然的出現,它們并沒有錯。我們又何必整天怨天尤人呢!“隨緣”就是要隨著天地之間的發展規律去做事,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以上都可以說明自己國家的傳統、哲學思想對人們的心理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當然有的理解正確,有的理解有誤差,這些都很正常。而且有些傳統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像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不是要建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這就是每個團體、地區、國家的根本區別。 三、在傳統哲學與自我心理中體現人生價值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它理所當然地要包括人生的價值問題。但過去卻并非如此,因為那時往往可以只限于談人生的現象、事實、過程,就象那些僅限于觀察記錄某些人類社會現象、暫不加任何評論的科研報告一樣;或者象過去一些講人生觀的讀物,雖然實際上涉及了很多人生價值問題,但卻從頭至尾見不到“人生價值”字樣,因為那時還沒有價值方面的理論和觀念。 就價值觀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僅僅談價值,可以大談世界萬物的價值,而并不涉及人生的價值。西方傳統的價值哲學就是如此。因為在許多高貴的哲學家看來,哲學是研究“世界、宇宙”的,人生的問題只適合由倫理學、心理學等具體的科學去研究,哲學只須給以原則的指導就夠了。其實他們或者是忽視了、或者是始終沒有明白,所謂“價值”,正是以人為標準、與人的地位和命運相關才存在的,研究價值歸根到底正是在研究人,正是要關心人、幫助人。 如今我們思考人生價值問題,就是深入到價值觀與人生觀相互重合、相互結合之處,在它們的統一中來思考。這是一個極其龐大、極其復雜的思想理論問題。要想回答它,決不是靠三言五語就能解決的。一切企圖以最簡單的公式給人們提供最終“標準答案”的說法,都難免有片面、膚淺和主觀武斷的嫌疑。但這個問題也不是完全不可捉摸、不可言說的一片混沌領域。關鍵是怎樣思考、怎樣言說。比如:是從現實的、有血的肉的、具體的人出發,還是從想象的、沒名沒姓、無家無國、不食人間煙火的抽象“人”出發?是把人生的價值當作一個一廂情愿地設立、終日頂禮膜拜的神靈,或者是一個完全由個人興趣所至、只要我說好說行、可以“想怎樣就怎樣”的借口,還是把它如實看作是人在自己生活中進行追求、創造和奉獻的表現?是把人生價值的實現同社會歷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看作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前進的過程,還是把它當作一個只要按照某個模式去生活,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完成的“對號入座”?等等。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關于人生價值的想法和說法,就可能成為誤人誤己的空談甚至謬論。
我們獻給讀者的這套叢書,是力求從現實的、有血的肉的、具體的人出發,把人生的價值當作是人在自己生活中進行追求、創造和奉獻的表現,把人生價值的實現同社會歷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看作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前進的過程來理解的,因此致力于從比較基礎的、與每個人切身相關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入手,來探討確立健康向上人生價值觀的途徑。 結論 總結心理與人生價值的統一 價值體系是由眾多價值觀念構成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價值體系中占據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對價值體系的影響最大。任何價值體系都有兩個核心價值觀念,一個是勞動觀念,另一個是地位觀念。勞動觀念和地位觀念之間應該保持必要的張力,否則對整個價值體系造成不利的影響。中國傳統價值體系最大的弊端是勞動觀念的缺失,當前價值觀念建設中最重要的任務是樹立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 參考文獻 于東輝:《放下》 岳曉東:《登天的感覺》 彭耽齡:《普通心理學》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