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風格 一、緒論 1、提出中心論題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由兩大詩派(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和兩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開創了唐朝一代詩風,代表著唐詩的最高水平。而其中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屬王維最為優秀,他的山水詩緊密的結合了田園詩,豐富了詩歌的意境,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懷形成了空靈靜逸的獨特境界,精深的藝術修養形成了“詩中有畫”“靜中有聲”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達到了形身兼備,物我契合,詩意和畫境相結合的境界。 2、說明寫作意圖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產生,有著其特定的社會原因和文學自身的原因。 從社會原因看: 1、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庶,使很多文人士大夫有足夠的條件漫游各地,或生活于農村,優游林下,寄情山水; 2、佛、道思想影響。唐代儒、釋、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受佛、到出世思想影響,喜歡清凈,愛好自然。 3、由隱入仕的社會風氣。唐代士子入仕的途徑之一是朝廷征召。一些文人為了早做官,先當隱士,鬧大知名度后,朝廷征召。著種社會習尚,被視為“終南捷徑”,更刺激了山水田園詩的發展。 從文學自身來看: 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可謂源遠流長:魏晉時期出現了完整的山水田園詩。東晉末,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南朝劉宋時,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接著又有何遜、陰鏗等人繼起,山水詩牢固占領了詩壇;隋唐之際的王績寫下了清淡的田園詩,而張九齡的詩作又“首創清淡之派”。
二、本論 1學界對王維詩詞創作創作的成就和藝術風格的研究 學界對王維詩文創作成就和藝術風格的研究,方法多樣,角度不一,所以也是比較深入和細致的。總的看來,在本世紀上半葉,學界多籠統地評價和分析王維詩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技巧;五六十年代,學界曾經展開過一次關于王維詩歌如何評價的討論,所以較偏重于王維詩歌思想意義和其山水詩社會意義的分析;從七十年代末以后,學界對王維詩歌藝術特色的探討趨于細致和深入了,出現了一大批從禪意、繪畫、音樂等角度研究王維詩歌藝術性的文章,而且此時還有人分析王維各體詩歌的不同特點和創作成就,更將王維與古今中外詩人進行比較研究,使得王維詩歌研究到世紀末形成較大的規模,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相對說來,人們對王維文賦的研究則稍嫌單薄,取得的成績很有限。 本世紀上半葉此時學界對王維詩歌風格和藝術成就的評價,主要體現在一些專著和少量的單篇論文中,而且側重于王維詩中清淡的韻味。 傅東華在《王維詩·前言》中認為,“王維詩中并不寓什么深奧的哲理,也不含什么濃烈的感情;他的好處只在一種清淡而深長的趣味。”楊蔭深的《王維與孟浩然》也指出王維的詩,“可以稱得‘淡而有味’四字”,“他在詩中愛用靜一方面的詞句”,“只是低聲吟詠,令人如聞溪流之聲,淙淙有韻。”他還將王維的詩歌創作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他三十歲左右,此時他“是一個純粹的隱居詩人”;第二個時期,是他三十歲之后,此時的詩“多含有一種不平之氣”,“這在他作品上表現的,便是‘愁’、‘憂’、‘憐’,便是傷感氣味很重的時期。”第三時期,此時王維痛定思痛,詩中又表現出他的“古澹悠遠”的趣味了。 同樣,當時的一些單篇文章也多作如斯觀。如小尹在《唐朝以來一個最大的藝術家》中就指出,王維“是善用胸臆的,利用了詩人的感覺來寫出大自然的美妙,不加修飾的建范著瀟灑藝術的園亭;自是出塵妙品。”承名世在《王孟的優劣》中也認為“王的長處是清遠雋逸”。方管的《王維散論》更以詩人的生活過程,以及這過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來說明王維詩歌“靜”的風格之所以產生的必然原因。文章認為王維的成熟的作品大抵都是輞川時期的作品,因為他這時是功成名就身退,于現實社會已毫無不滿,對現實社會已毫無要求。于是歌頌安閑幽靜的自然景色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但是王維詩中自然景色雖是安靜,可也并不極端,并不至于寂寞。總之,寂絕之中稍綴以實有,眼前不見而遠處卻在,這就是兩個妙法,為王維所經常運用,直接的以鎮靜那其實也并不安靜的自然,間接的以調和自然與社會,而真正目的則在于撫慰人們的感情,使之安靜而不至于極端。文章最后還說,“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上,恐怕要算最完全最高妙的實現了‘溫柔敦厚’的詩教的唯一的詩人,他的詩作乃是中庸注意的最美的花朵。” 2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王維精通音樂、書法、繪畫,不但受傳統儒學的影響,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他把陶、謝以來的山水田園詩同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融為一體,開拓了新的境界,成為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集大成者。王維的田園山水詩清新自然、意境悠遠,給人以空靈之美,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無承有,以靜載動”,呈現出“有無相生、動靜諧和”的特點。王維以其敏感的心靈捕捉住了這個世界絢麗的靈光,借以完成自己的藝術創造,他的詩作總是動靜結合、虛實相間,那種特有的整體氛圍總是暗合著人類生存的本真狀態,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王維善于品悟,他于浮躁喧嘩的世界中品到了澗邊靜寂的清涼,在大自然中悟到了整個世界的靈動。王維詩歌的動靜和諧統一這一特點源于他感知世界的獨特方式和有意識的藝術追求。 3、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懷形成空靈靜逸的獨特意境 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懷形成空靈靜逸的獨特詩境王維出神入化的山水詩,清水芙蓉,玉韻天香,常有以平常語、平常境出之,達到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勝境,這可以說得力于他對自然山水的卓絕感覺和高妙的藝術造詣。確實,從王維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心靈與自然山水相呼應,并且是幾近天成,他能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大千世界中,獨具慧眼地發現自然山水的秘密,并創造出一種清靈淡遠,禪意濃郁的意境。這是理解王維山水詩的一把鑰匙。在風云詭譎的政治生涯中,王維感到身心疲憊,逐漸對官場生活心生厭倦。但雖然如此,王維卻從未掛冠而去,直到去世都在做官,他只是長期生活在山莊、別墅之間而已,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樣,一方面他不必像陶淵明那樣躬耕田畝,為衣食擔憂;一方面他飽嘗官場滋味而投身山水,不像孟浩然等詩人那樣有求仕之心,時時流露出怨悵不平之氣。他無憂、無愁、無怨,心境平和、恬淡超脫,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他可以無牽無掛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他盡情地融入山水,體悟山水,沒有孤獨寂寞,沒有憂思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因此,他的心境和詩風都能達到一種恬淡的境界,形成靜逸之美。 4、精神的藝術修養形成“詩中有畫”“靜中有聲”的藝術風格。 精深的藝術修養形成 “詩中有畫”、“靜中有聲”的藝術風格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畫家,是南宗山水畫的開山鼻祖。的確,王維在詩中以他畫家獨有的敏銳目光,抓住人物、景物的特點,講究構圖與布局、對比與烘托、線條與色彩,描繪出一幅幅形象簡約鮮明,色彩清新淡雅的優美圖畫,時而氣象闊大,雄偉壯觀,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時而幽靜清新,精美雅致,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他的每一首山水詩都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而且他的畫是“以意為主”,追求的是神似,所以王維的“詩中有畫”,更是指以“畫意”入詩,吟誦山水不局限于寫景狀物的毫發畢肖,而是創造出某種畫外的意境和情趣,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畫”中有情,詩情畫意,水乳交融。 王維不僅能詩善畫,還精通音律。作為音樂家的王維在詩中既沒有寫美妙動人的音樂聲響,也沒有寫朝廷市井的喧鬧人聲,他所寫的聲音,都是自然景物、山林閑客的聲音。王維非常懂得“以動寫靜”的道理,讀他的詩就會發現他寫聲響不是單純表現聲音的美妙,更多地是為了襯托環境的“靜”。王維后期隱居山林,寄情山水,潛心向佛,心境空靈。這種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使他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山水,具有了常人所達不到的感覺和體悟山水的能力。高深的音樂造詣使他具有音樂家敏銳的聽覺,能夠感受到一般人難以察覺的細微聲息,把握住自然界的神奇音響,從這些極細小的聲音中發現自然美的奧秘并給予詩意的表現。因此,他的詩歌具有獨特的“靜中有動”、“靜中有聲”的風格。 二、結論
1概述王維詩文所表現的盛唐氣象和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史雙元的《王維詩歌與盛唐氣象》試圖拋棄成說,獨辟蹊徑,從整體上給王維詩歌以全新的評價。他認為,對于王維的作品僅僅從消極者否定,積極者肯定這一模式出發是不夠的,我們有必要調整角度,重新認識它的價值,認識其詩作整體上表現出的時代精神——作為中國文化驕傲的“盛唐氣象”。王維的作品主要記錄了那一時代人們的普遍希冀和追求,對盛世功業的自信和滿足,對美好平靜生活的渴望和享受,對各種思想的寬容和吸收,對文化藝術開拓創造的熱誠追求。他的詩主要傳達出明徹而平靜的印象——一個凈化了的時代的印象。盛唐的煌煌巨業及其由盛轉衰的變化使得詩人對崇高美的景仰中混著傷感,缺乏力量和氣魄,但并不單乏,具有盛唐時代特有的渾厚和深沉。文章還從五個方面論證王維詩歌反映盛唐氣象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表現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其中既有對建功立業的贊頌,也有對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其次,在王維筆下,盛唐氣象被描寫得更充分,更富詩意;大量山水詩,真正表現出盛唐特有的安恬、富足的神態,寧靜、和諧的氣氛;再次,王維其人其詩是充盈豐實、并行不悖的盛唐文化精神的縮影;復次,王維和李杜一起,在創造精神的啟動下,各自開辟了一塊嶄新的詩歌天地,三位大詩人風格各異,共同組成了盛唐詩歌的頂峰;最后,王維詩歌藝術上的杰出成就,本身也構成了后代難以企及的盛唐文化的一個部分。林庚在其《中國文學簡史》中說:“王維在整個盛唐的文藝中,可以說是發展得最全面的。”“王維在文藝上的全面發展,也就使得他在詩歌里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才。我們很難指出王維詩歌的特點,因為他發展得如此全面,如果一定要指出,那就是代表整個盛唐詩歌的特點:深入淺出,爽朗不盡,融匯著歷代詩歌的精華。”“在盛唐解放的高潮中,王維主要的成就,正是那些少年心情的、富有生命力的、對于新鮮事物敏感的多方面的歌唱,那也就是當時詩歌的主流。”喬象鐘、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上冊)》也指出,“王維和李杜一起,在盛唐時代創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開辟了風貌不同的嶄新的詩歌天地,成為盛唐詩壇上的大家。”“王維的詩歌,題材豐富,體裁多樣,思想灑脫,情趣橫溢,兼具陽剛美和陰柔美。他是盛唐邊塞詩的先驅,更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把寫景與抒情、自然和工麗完美地統一起來,標志著對自然美的藝術表現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由于他的豐碩創作成果,中國山水詩的藝術達到了高峰。”他們還認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一種高度凈化的美的意境,以及曠逸恬淡寧靜和諧的情調,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盛唐氣象。”總之,八十年代以后的學者多強調王維詩歌中所表現的盛唐氣象,將王維與李杜并論,大大提高了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2呼應開頭的序言 王維真正的價值是表現在藝術的境界上,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會呈現多樣的藝術之美。王維用畫家的眼睛觀察萬物,用音樂家的耳朵傾聽萬物,用詩人的心去體味萬物。讀他的詩,我們既能看出他作為一個畫家構圖著色的匠心,也能聆聽到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用心弦撥動的那幽婉飄忽的旋律,還能讓人體會到他作為詩人那既能“超以象外”,亦能“得其環中”的靈性,他詩里所有意象都浸在一種淡淡柔和的光中或是薄薄清幽的氣里,寧靜而深沉。這光,這氣,是王維心靈世界對他藝術世界的折射和籠罩,因此,他詩中的意境就高超瑩潔,令人留連不已。所以,在盛唐詩歌繁榮的大背景下,在承繼陶、謝田園山水詩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王維后期的山水詩創作開創了“以禪入詩”、“詩中有畫”、“靜中有聲”的獨特藝術風格,形成了“情景交融、空靈靜逸”的完美詩境,把山水詩的創作推向了一個后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蔣孔陽、唐詩的審美特征文學知識、1985 3、[韓]柳晟俊、王維詩比較研究[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致謝: 彈指一揮間,我的本科函授學習已經接近了尾聲。論文是在王峰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里我向我的老師表示深深的謝意。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也是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知識與經驗缺乏的過程。雖然,我盡可能地收集材料,竭盡所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論文寫作,但論文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并不完備,有待改進。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批評指正,讓我在今后的學習中學到更多。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峰老師,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感謝王老師的幫助和悉心教導。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