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屈原的悲劇形像
【內容擇要】:《離騷》中所體現出來的以身殉國的美德,世代相傳,從他身上所體現的時代悲劇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本文通過對屈原悲劇產生的根源做出了分析,也折射出社會的現實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 【關健詞】:悲劇形象 愛國精神 美政
屈原的《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政治抒情詩,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作品,全詩373行共2490字《離騷》之名,司馬光在他的《史記》中解釋說猶離憂也。在《離騷》中屈原集中表現了自己憂國憂民,不肯與世浮沉的高尚品質以及自己的政治的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采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招魂》和《遠游》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對楚國的熱愛,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后人將他的作品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編輯成定名為《楚辭》,屈原的作品不僅對我國后世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流傳國外,受各國人民的喜愛。《離騷》也正是屈原悲劇的隱身。通過離騷,我們看到屈原的悲劇人生,產生這樣的悲劇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出生的悲劇 屈原出生在貴族家庭,在這樣的環境中,屈原報著一顆雄心壯志那就是把楚國發揚光大他為高陽后裔,楚國宗室西周以來的法制制度讓屈原成為楚國的左徒,讓他有了施展才干的機會可惜懷王昏庸屈原有志不能展有智不能謀,只能怎日卷縮在宗國情結中流連忘返。 二、從政的悲劇 他對內主張任用賢能厲行法治,使國富民強,對外主張聯合齊國共抗強秦,進而統一天下。因此在對外上和齊國簽訂了《齊楚條約》,但由于當時蘭后等人的陷害楚莊王公然撕毀了《齊楚條約》楚國和齊國的關系破滅。在者在當時的楚國的君主不是一個能聽別人諫言的君主他是一個逆我者亡順我者昌的一種統治風范,是不容別人的諫言的,因此屈原的多次諫言顯得多此一舉,相反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激怒了君王為屈原的悲劇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屈原悲劇的產生還在于它為楚國構想的“美政”社會,屈原理想中的楚國就是要有一個很好得明君能夠聽取別人的諫言,能夠處處為百姓著想,有著高尚的人格,這樣的圣明君主才是楚國國富民安的好標準。可是往往事與愿違剛好當時的君主是一個自我主義教強的君主,這與屈原的理想美政相差甚遠,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化。我們把它用在現實社會中來看一個教師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標定得過高的,一旦你所處的環境和你的理想教學相差甚遠的時候這也是我們教師的一種悲劇,你會為自己所遭遇的環境感到不公,你會為自己人生的不得志而悶悶不樂。縱觀歷史屈原也正是這些外在因素的不協調,官場的失意,“美政”的破滅為后來他的投江自殺折射出來他人生的另一悲劇屈原始終堅守著以理想改造現實的斗爭精神,在其奔涌澎湃的感情的支配下,表現出主宰一切的氣魄和超凡神奇的力量。為了追求理想,他可以朝發蒼悟,夕至縣圃,連羲和、望舒、飛廉、鸞皇、雷神等法力廣大的神也甘心聽命于他,成為他的隨從。他可以“折若木以拂目”,可以讓鸞鳥云霓簇擁在他的周圍,甚至還可以命令天帝的守門人把門敞開。在這一切“上下求索”的活動中,詩人猶如自然的主宰、宇宙的上帝,輕松自如地上天入地,馭使自然而神游于天地之間,無拘無束,何其痛快。此外,詩人在《離騷》詩中使用第一人稱“我”、“余”、“吾”、“予”的地方有近百處,反映了他高揚的傲視萬物的主體精神和對自我強大力量的贊美。這些思想不是任何人都有的他和個人的思想因素有關這跟屈原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系,和他個人的身份地位有關系。在《離騷》中有這樣的描述,豈余身之禪秧兮,恐皇與之敗績。常太息,以俺涕兮,埃民生之多艱{我不是怕自己的身子遭殃,而是擔心,君主的乘意被毀壞,我長嘆一聲不禁流下了眼淚,哀憐人民的生活如此多災多難}。屈原的仕途不得志甚至后來被流放時在江邊和漁翁有過的一段對話。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發,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一邊悲憤長嘆。臉色憔悴,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到這里來呢?屈原說:全社會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干凈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漁翁說;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著世俗風氣而轉移,全世界的人都污濁,你為什么不在其中吃點殘羹乘湯呢?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子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灰塵抖干凈,人們又有誰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沾染呢?我定愿跳入江水長流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于是他就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河自殺而死。這是屈原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好多時候我們會想是時代造就了這樣的悲劇。 此外,屈原的失敗,與他在政治上不夠成熟有關。各朝政治家從政情況表明,凡是太精明、成功的政治家,均具有這樣一些特點:胸懷全局,深謀遠慮,講究策略……由于某種政治目的需要,因而有時不免要受點委屈,做適度妥協或讓步。而性格剛烈、士人氣節極強的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難免會沖動任性,感情用事,固守己見,不愿做任何妥協或讓步。這種士人氣節和詩人氣質,“尚帶有人類早期青少年時代狂熱、激進、純潔、氣盛、探索、無所顧忌等等不夠老練圓滑的種種特點”。正是這種剛烈性格和“以道自任”的士人氣節以及重感情、易沖動的詩人氣質,使屈原追求人格的完美更加執著,更加專注,無形中也就加快了他在政治斗爭中的失敗進程。我們從令一個角度想想如果屈原能有一顆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結局也許會是另一番景象。我們從屈原悲劇結局中不免有些感悟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不要自命清高也不要過多的放縱自己的情感要我們自己主動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要社會來遷就我們那樣的話我將無法生存下去只有重演歷史的悲劇。 不過,從歷史的客觀效果來看,屈原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有得也有失。正是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在文學創作上獲得了巨大成就,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這些不朽的作品,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學,而且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影響,從后世的各種“屈原文化現象”中可以看出,愛國情操、人格精神的政治道德意義似乎要比文學本身的影響還要深刻廣泛些。因為屈原的愛國情操和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格修養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總之不管是時代的悲劇還個人的悲劇,悲劇的產生固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其內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視,經過對屈原悲劇產生的點因分析更能突出悲劇對后人產生的審美同情和探索精神的升華從而使人辨別善惡好壞崇尚高風亮節對抗丑惡勢力經過無數后人對屈原的審美判定屈原的悲劇得到了豐滿屈原的形象也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1、七年級上冊教學參考書 2、司馬遷《史記》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