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安娜·卡列寧娜》中列·托爾斯泰藝術創作中的審美的學習體會 三年來,在老師的指導教育下,在同學、朋友、家人的幫助支持下,我讀了很多書,學到許多知識,特別是列·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每讀一遍,都讓我感受到心靈的慰藉,引起我無數的深刻的思索。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是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天地中最后一座也是最為高大的山峰。《安娜·卡列寧娜》是他三部巨著中最能體現托氏在思想和藝術發展道路的過渡和轉變,下面我談談《安娜·卡列寧娜》中列·托爾斯泰藝術創作中的審美的學習體會。 一、景物描寫一向是俄國文學的特點,也是托爾斯泰作品的一大特點 初讀托爾斯泰的書,我被書中那些美到極致的自然景物深深折服。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字里行間到處洋溢著自然的清新氣息,它們都是“詩意”的,即都是“思”的“詩”。在海德格爾看來,自然就是詩意,自然具有無限性的本質,而詩能穿透這種有限達到無限。得益于托爾斯泰作品中風景描寫一向都是情景交融的,這些風景把讀者帶入到人物生活的環境中讓我們身臨其境,打獵、采蘑菇、列文吉蒂原野相逢等等,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特殊的詩意的啟發。他一生熱愛大自然,一寫到自然風景,他老人家往往會情不自禁。普列漢諾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大自然不是被描繪出來,而是‘活’了起來,有時就象一個出場的人物。” “那樹林,那草場,那黎明時分的大路與小徑,那雨的瀟瀟,那水的潺潺,那寒風的凜冽,那雪花的飛揚,那小草的生長……托爾斯泰我們展現了大自然所蘊含的美和她強大旺盛的生命力。 二、心理描寫是形象塑造的必要手段,托爾斯泰獨特的心理描寫的審美 當靜下心來拜讀這部世界文壇不可或缺的巨著,我們不難發現托爾斯泰對于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占了相當大的篇幅,托爾斯泰以他獨特的、使人的心理狀態與作品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密切結合并隨其發展的描寫方式而與眾不同。托爾斯泰善于多層面、多角度、全過程的描寫人物心靈深處的矛盾、變化、發展和探索。這也就是人們所謂談論的他的“心靈辯證法” 在他那“用驚人而近乎神奇的力量寫成的作品中,真切而動人地描寫了各式各樣感情和內心復雜的感受。通常總是簡明扼要,一語破的,或偶爾有大段心理分析,使性格鮮明突出,栩栩如生。他善于用人物外部特征,特別是擅長用人物的微笑和眼神來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外形與內心達到高度完美的結合,又擅長用人物內心獨白,還注意描述人物心理過程。例如書中有關于各個主人公復雜而強烈的心里矛盾斗爭的精彩描寫,“卡列寧從安然平靜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與他人私通的尷尬境地而內心痛苦不已,列文從追求吉蒂失敗到求婚成功,在他試圖把農場辦的出類拔萃,而又處處遇到種種與自己理想相左的困難……”而所有的心理描寫中最為精彩絕倫、激動人心,故事當中的安娜,從一出場就充滿了矛盾。“有一股壓抑著的生氣流露在她的臉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彎曲了的隱隱約約的微笑之間掠過。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她故意地竭力隱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輝,但它卻違反她的意志在隱約可辨的微笑里閃爍著。終于讓那股壓抑不住的生氣流露在她的微笑里”。尤其在安娜臨死前她的心理狀態復雜到空前的地步,她猜測、懷疑、誤解。她不信任任何人,她種種心想行為都開始走向極端。她體驗了偷偷當一個情人的甜美和緊張,品嘗了私生子的痛苦和與死神相見的恐怖,經受了懺悔,認罪,再反悔,再決心私奔的掙扎,享受了與愛人相伴出國旅行的幸福舒暢……所以說安娜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也是飽受了痛苦的煎熬。 從托爾斯泰作品這么多的的心理描寫的運用中感受到他的作品、觀點點存在著顯著的矛盾,所以可以這么說,《安娜·卡列寧娜》也反映出作家自身思想的矛盾與發展。在創作《復活》之后他的世界觀徹底發生轉變,他毅然放棄貴族立場,成為俄國千百萬宗法制農民的代言人,誓與政府和教會為敵,托爾斯泰強烈控訴黑暗社會,同時也變現了自己思想以及生活上強烈的矛盾,他貫徹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力所能及的用體力活,但他又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奢華的貴族地主家庭中。正是托爾斯泰一直有類似這樣的矛盾心理所以他才能創作《安娜·卡列寧娜》《復活》等。 三、強烈的對比是托爾斯泰創作的藝術特點 《安娜·卡列寧娜》讀完,相信很多讀者會糾結于作者筆下一處又一處對比手法的運用,它的布局結構是圓拱形的對比結構,(奧勃隆斯基作為拱頂石)托爾斯泰曾反駁那些認為《安娜·卡列寧娜》不過是一部談情說愛的沙龍文藝的人們道:“如果近視的評論家認為,我只想描寫我喜歡的東西,如奧勃龍斯基怎樣吃飯,卡列寧娜有怎樣的肩膀,那就錯了。在我所寫過的一切,幾乎一切之中,引導我的是力求對那些在相互聯系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想法加以概括……這種聯系不是思想上的(我認為),而是由于其他什么東西,但想要用語言直接說明造成這種聯系的基礎是無論如何辦不到的,只能用間接的方式,即通過用語言描寫形象,行動與事態。”托爾斯泰這段話概括的表明了他一貫的創作原則,即他在寫作時所注意的,從不是什么孤立的事件,而是內部互相聯系著的種種現象或思想,以及造成這種聯系的根源。《安娜·卡列寧娜》寫的主要是有著內在內在聯系的兩個家庭的故事,而且他通過拱頂石人物——奧勃龍斯基使他們完美銜接在一起。但是這種對比是結構在文學史上曾不止一次遭到攻擊,當年俄國一位評論家、美國著名著作家、法國文學評論家都認為這是部結構很差或者說是拼拼湊湊的作品,說他在藝術上市不成功的,認為其是“沒有建筑技巧”托爾斯泰自己曾說過:“我為自己的建筑藝術而感到自豪——圓拱銜接得使人察覺不出什么地方是圓拱。而這正是我盡力以求的東西。這所建筑的聯系不靠情節和人物之間的關系,而自有其內在的聯系。” 四、“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沒有文學作品” 充分利用藝術形象藝術細節,是每一個成功的作家創作中所共有的一個特點和奧秘。例如卡列寧手指頭的響聲、奧勃隆斯基拍電報的習慣、尼古拉情婦身上那件成年不換的連衣裙,這些細節都展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環境的特征。,尤其安娜,她到股市后期發展忽然多了個面部表情:她說起話來往往要瞇縫著眼睛,這是因為她的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她變得玩世不恭冷眼看一切人和事物。這是生活帶給她的創傷,由此我們可以不難看出安娜在整部作品中戲劇性的變化,這些都是這部不朽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安娜·卡列寧娜》是俄國文學中的稀世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托爾斯泰作為世界文學的一代宗師,他創作的藝術成就在這部作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在看完《復活》之后更加深刻意識到托爾斯泰本人的思想也跟著作品一步步成熟,徹底轉變。在此我只就《安娜·卡列寧娜》藝術特色中主要方面加以淺顯分析。總之,托爾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是世界文壇不可或缺的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審美高峰。連維特根斯坦在讀完《哈澤·穆拉特》以后都曾感慨地說:“他(托爾斯泰)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列寧也曾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