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4~6人為一組,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能力、成績、性格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誠然,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小組合作學習如同一聲春雷喚醒了還在教育事業中苦苦探索的人們,大家欣喜地看到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發生的變化:學習更主動,交流更積極,思維更開闊,各種能力不斷增長……
然而,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發展的今天,我們也看到:由于對這種形式的學習方式認識不足,使用上不夠規范和科學,導致了合作學習效果上的一系列不如意。這些不如意現象在大班級授課環境下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班級大、人數多,即便是分成了小組,也有十余組左右,從組員的分配到組間的管理;從對各別小組的指導到對全盤的調控,對于教師都是挑戰,一個環節操作不好,可能全局都要失控或者達不到合作應有的效果。
我是一名小學英語教師,長期以來擔任兩個大班的英語教學工作。我慶幸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為我的英語教學注入了一汪活水,它使我的每一個學生有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并培養了他們一定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我也經常迷惘于合作效果與自己期望目標擦肩而過之后的不知所措。近兩年來,我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認真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在大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作模式,得出一些方法,悟出些許規律。
一、目前大班化環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合作流于形式。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少數幾人唱戲,很多時候只有程度好的學生在小組中獨自表現,部分學生膽怯、羞澀或以旁觀者的身份自居;此外,由于組員分工不明確或長期角色單一致使組間合作不協調,讓合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合作內容單一。部分教師將可合作的內容僵滯在課堂上少數的會話、調查、游戲活動中,沒有充分發掘合作的題材內容,沒有將合作延伸到課外的意識,這讓合作的功能和效果都受到限制。
3.教師的指導與激勵作用發揮不足。有些教師在學生合作時視自己為旁觀者,學生合作結束之后對個別小組的活動結果只是象征性地稍作點評,言語蒼白無力,評價面不夠廣,沒有最大限度地發現這一手段的教育優勢,充分調動每個人的潛能。
二、大班級英語課堂的基本特點:
課堂不僅是實施課程教學計劃的首要場所,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過程的操作、教學內容的傳授、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教學效果的評價與改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教學現代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等都離不開語言課堂這一包容萬象的動態世界。正是在這種動態的發展變化中,課程方案得以實施、課程改革與創新得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得以達成、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也同時得到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也有望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1、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語言運用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過程。其中輸入過程所采取的主要學習形式是“聽”和“讀”,輸出過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說”和“寫”兩個方面,而吸收是發生在輸入的過程、輸出之前的消化過程以及輸出的過程之中。這里所說的吸收也是一種艱難的認知過程,這一過程涉及語言信息的輸入、儲存和提出等。由此看來,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語言學習過程,整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信息的輸入、吸收消化和輸出,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獲取、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發展都是在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過程中實現的。
2、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便是我國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所反映的教師的角色和職責也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傳授,他們也發揮指點迷津、解除困惑的作用。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著名的英國應用語言學家Harmer[5]就提出了教師角色的分析框架:控制者(controller)、評價者(assessor)、糾錯者(corrector)、組織者(organizer)、促進者(prompter)和提供資源者(resource),這一框架極大地豐富了教師角色的內涵。
3、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角色和職責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的主觀能動l生。其次,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擁有自己的各種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并能夠創造性地開展語言課堂學習。第三,課堂教學允許學生差異的存在,任何課堂中不同學生的知識培養與能力發展都不是絕對相同的,這與他們的基礎、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學習期望等等都有關系。另外,學生自身的個性特征對語言課堂教學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其個性特征包括前面提到的學習策略、個性差異、認知風格等等。
4、師生或生生的合作是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內容,師生或生生合作與配合也是構建積極課堂氛圍的重要因素。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擁有的淵博知識、教學技能和奉獻精神,與學生所擁有的期待與動機、興趣與好奇、積極拼搏與進取等互相交融、互相督促和鞭策,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道相互尊重、融洽交流、教學相長的橋梁,通過師生的合作共同創造了積極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學生之間既存在著個性差異,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學習體驗,生生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要比師生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更多更經常。
5、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特征外,英語課堂教學還具有明顯的目的性、計劃性和靈活性。課堂教學的目的性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環節:教學備課和教案設計;教學的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目的是對教學的整體目標的宏觀概述以及為實現整體目標而設定的具體教學目標,也就是為每一節課制定出要達到的目標。時間安排是很重要的一項課堂教學管理的內容,科學合理的時間安排對于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三點改進策略。
1.要創建科學、合理的小組合作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非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使得優生更優,差生更差。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在組建小組時我將學生按其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個性、性別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四人一組,讓每個組盡量均衡,盡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具有同樣的競爭力。小組建好后,我們還需防止一種錯誤思想,即認為:只要老師布置一個主題,小組成員便可以自己活動了。很多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不出來正是要在這里找根源。因為學生之間的性格差異決定了在活動中,有些學生活潑一些,喜歡發表意見甚至發號施令,而另一些學生則內斂一些,有了主意也不愿輕易表達。如果教師對每組成員的角色定位從不介入,長期下來,就只見那些活躍的學生在課堂的舞臺上擔任主角,而那些不愛表現的學生卻始終是一個配角(或陪襯),語言能力很難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我的做法是:合作小組確立以后,要求每個小組在組內設立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人等各一名,并且采取輪班制,一段時間(如一個月)后互換角色,以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2.要創造豐富的、多樣化的合作學習內容。
在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我們見到的最多的小組合作活動無非是:小組合作表演對話、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以及小組合作進行游戲等,合作的內容總超不出傳統的框架。其實,只要教師拓寬一下思路,還是可以發現不少有利的合作學習內容的。例如:
(1).小組合作預習新課。這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適合。教師可事先把預習的內容及要求告訴學生,讓小組同學根據要求查閱生詞、預習課文及語法要點(我讓每位學生在開學初購買一本與課本同步的《講透教材》,上面對各單元的語法知識都有歸納及舉例),經小組討論,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做成一份組內筆記,然后有的放矢地聽老師講課。由于是小組合作,教師有時還可以提出難度稍高的預習要求。如,在教學6A第六單元Holiday之前,我要求學生小組合作,預習時做到:a預習課文,查閱生詞,理解課文意思,并將疑難點做一份筆記;b分類了解中西方節日的英文名稱,收集相關的節日圖片,并用簡單的英語描述這些節日的特點(如時間,人們的活動等);c討論回答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Why? How did you spend it last ...? 幾乎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圖片,圖片下還配有一段說明性的文字(英語),并對本小組成員集體鐘愛的節日作了較為精彩、獨到的發言。整堂課顯得輕松又活潑,學生的參與熱情極高,他們的英語表現力和課外知識面令我驚喜萬分。
(2).小組合作Free talk。以往每堂課開始的自由談話環節,幾乎都是我在唱主角,操縱著每一次的談話內容,隨便地把話題拋向某個學生,學生的交流僅限于和我,表達極為被動。后來偶然看到《小學英語教學研究》上的一篇文章,談到如何設計課前的Free talk,其中的‘小組合作,圍繞話題暢所欲言’一節令我大受啟發,自己試驗了幾次,效果確實不錯。清晰記得在上4B第七單元At a snack bar之前,我讓四個小組(共16名學生)以Buy ...為題小組合作編演小對話,作為課前的Free talk內容。面對同樣的話題,四組成員作了不同的處理,有的買衣服,有的買水果,還有的買日用品……他們都能想到運用以前學過的各種句型去加工自己的對話(Let’s go to ... / But how? / What would you like? Do you like this one? / How about ...? / Let me try. / ...)這些本來應由我來復習導出的句式幾乎全由他們口中說出,再自然不過,大大節省了我的復習時間,并很快切近本堂課的主題,將新舊知識一整合,新的話匣子又被打開。這種談話形式以每天換小組、換主題的方式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口語表達及綜合運用能力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3).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傳統的英語作業往往由學生個別完成,作業形式也比較單一,主要有:抄寫單詞、句子,朗讀課文,自己練習聽力和會話等。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改變過去單一的作業形式,力求作業多樣化。如,可設計課后的英語主題調查,制作英語賀卡、小報,創作英語小詩,閱讀英文書籍,灌制自己朗讀的英語磁帶等。這些作業可以個別完成,但通過小組合作的完成效果更好。以制作英語小報為例,目前我任教的兩個班幾乎人人參與小組合作,完成了主題為Animals, Fruits, Hobbies, Festivals, Olimpic Games ... 的英語小報數余種。在這些合作性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分享了成功的喜悅,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做作業的樂趣。
此外,針對大班級中教師的輔導難以人人兼顧的特點,還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進行目的不同的學習。如,合作學習單詞、合作訂正錯誤、合作歸納知識等。總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通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做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打破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創造了開放性學習的氛圍。
3.要樹立合作意識,發掘合作效能——讓每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情感更積極,個性能張揚,發展最優化!
三、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資源和手段。教師要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在獲得知識和發展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合作關系,促使學生互相學習和幫助,發展合作精神,并關注和了解學生的情感世界,挖掘潛藏在每一名學生身上的巨大潛能,促使他們得到最優化的發展。這里可以采用以下三種途徑:
1.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習慣。培養學生正確交流的習慣。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的舉手,不住地喊:“老師,我來、我來。”有的學生干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這樣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培養學生的交流習慣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為學生提供練習說話的機會,以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準確性、清晰度;其次,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才能重視并采納他人的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再次,要培養學生善于肯定別人優點,也敢于質疑的習慣;最后,要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通過一定的紀律要求,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2.注意評價策略。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本領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使評價貫穿于整個合作學習活動中。盡量做到:
(1)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如:在小組活動過程中,以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通過多種鼓勵性語言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在小組展示結束時,其它各組通過舉手討論評價,然后老師點評,分析優點和不足之處。被點評的小組記錄員要做好情況記錄工作。根據各組記錄情況,教師參考小組互評的結果可評出:最佳默契小組、最佳潛力小組、最佳表演小組等,爭取讓各組都有獎,保持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要使他們看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把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既要使小組成員認識到合作小組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于集體目標的實現,以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又要在小組評價時,對個人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等給予恰當的評價。例如:在教Family members 這個單元時,我要求各合作小組組建成臨時家庭,由一名組員運用本單元所學句式與其它“家庭“的成員進行交流。有一個小組的組員人人準備了一件符合各自身份的道具(如,爸爸夾著公文包,媽媽穿著高跟鞋……),他們的表演一結束,我立即讓其余學生對他們的成功做法進行評價和設獎:“最真實獎、最自然獎、最佳表演獎、最佳造型獎……”并特別表揚了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學生,夸贊他是本班目前最杰出的導演。看著其它組員眼中流露出的羨慕與欣賞的目光,我知道:合作與創新的積極性已被點燃。與此同時,在成就動機驅使下的另一種積極的、有益的較量(競爭意識)也在各組之間悄然形成。
3.恰當利用競爭機制。“競爭歷來被當作激發斗志、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章志光語)因此,將競爭機制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用,而將其放置于大班級的多個合作小組之間,則容易營造一種更熱烈的競爭氣氛。小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單詞接龍比賽、口語朗讀比賽、問題搶答比賽、對話表演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另外,還可以利用分階段考核法,具體操作是:制定一張考核表,從作業、聽寫、背書、課堂檢測、考試等多個方面檢驗小組學習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內容制定一個具體的考核標準。例如作業方面,如果小組全體成員作業都得到A,則由專門負責考核表的學生在考核成績一欄里打上一顆五角星。一個月評比一次,星多者為優勝組,并給予一定獎勵。
綜上所述,大班環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固然有許多自身的弊端,但只要操作科學,運用得當,在大班授課環境下,小組活動甚至可以實現更多的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學生人數多,只要準備工作做得好,小組活動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會比小班條件下好得多;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較好地解決大班教學中單個學生學習和活動機會相對較少的矛盾。關鍵在于教師要能掌握一套科學的組織策略,并在課堂上善于調控,同時不斷挖掘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新的價值,最終實現每個人在智力上、情感上、潛能上的多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