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社會性能力的培養 隨著暑假的臨近,又一批孩子即將從幼兒園步入小學校門。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有教育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變化巨大。的確,幼兒園的小朋友成長為學校的小學生,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的期望值也變了。近幾年由于入學年齡提前、小學課程加深、父母對子女過高的學業要求、過分包辦幼兒自己能夠做的事等等嚴重影響了幼兒責任感、獨立性以及有關能力的形成,這些都加大了幼小銜接的“坡度”,這就造成了幼兒入學后的不適應,解決其最好的辦法應該立足于幼兒這一主體身上,針對幼兒適應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創設適應的外部條件,由此可見,解決幼小銜接的實質應當是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一、 幼兒任務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 幼兒進入小學后,會出現有許多的任務讓幼兒自己來做,比如晚上要寫什么作業,明天要帶什么東西等等,由于幼兒園里幼兒學習的僅僅是口語,而不接觸書面語言,因此幼兒上學后根本記不住老師布置了哪些任務,在幼兒園里,我們老師雖然也有布置任務的現象,例如:“小朋友,今天晚上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好嗎?在第二天也不用檢查。”但大多數都是多布置少檢查,完不完成一個樣,對于重要的任務也會寫通知告訴家長。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有意識的強化幼兒的任務意識,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積極態度非常必要。這是在幼兒園想小學過渡的重要環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重讓幼兒學習用圖示表征各種任務。有關動物的書籍、玩具等到如,在主題活動《使用拉鏈真方便》中,讓幼兒第二天帶各種各樣的拉鏈到幼兒園來與同伴進行探索,開始由于幼兒的任務意識不是很強。只有8%的幼兒完成,為了加強幼兒的任務意識,并培養幼兒的表征能力,我們采用小本子記錄的方式,讓幼兒將各種任務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在本子上,回家后講給家長聽,這樣大大提高幼兒完成任務的效率,收到了好的效果。 幼兒參與活動往往從興趣出發,進入小學后,僅從興趣出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時難以奏效,因此,從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入手,使其對任務的責任心為活動的動力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教師要勤觀察,多引導,布置了任務要堅持要求,堅持檢查,例如:我班每天要求幼兒整理一次學習袋,時間長了就沒有堅持性了有些孩子寫完字鉛筆隨處扔,從不收撿,對此,我利用我班的“小老師”,每天在餐前活動時間,讓今天的“小老師”來介紹幼兒完成事情的情況,激勵幼兒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對于整理玩具、圖書角、做值日生等事情,我們也是很重視,不僅任務交代明確,而且隨時了解幼兒的任務完成情況,對認真完成任務的幼兒進行表揚、鼓勵。現在,我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 二、幼兒獨立性的培養 進入小學后,幼兒不僅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要求,還要能獨立解決原來由幼兒園老師幫助解決的許多日常生活問題,因此在入學前獨立性的培養,可以使幼兒獲得能力上的發展。如:在生活上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飯,飯后收拾餐桌、整理餐具,自己鋪床疊被褥等等。再如,在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中的一個“整理書包”的活動,我就讓幼兒自主地去探索文具擺放的順序、方法,學習合理運用書包里大小不同的口袋。在“我自己來試試”的活動中,讓幼兒學習安全使用卷筆刀、訂書機,引導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鍛煉幼兒的獨立性。當幼兒之間出現矛盾時,如爭搶玩具,都喜歡到同一個區域里游戲,我們老師就引導幼兒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從而減少幼兒對老師的依賴。 三、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人們常說,兒童一入學就“進入了符號的世界,掉進了規則的海洋”,在小學有許多規則要孩子們熟悉和遵守,如《小學生行為規范》等。以往也有上學的幼兒家長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幼兒初上一年級時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規則意識,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幼兒則鉆到桌子底下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在何時何地做何事都要受到一定的規則制約著人的行為,它是判斷行為標準的準繩,因此,我們要讓幼兒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規則,維護執行規則,提高規則的執行能力。規則是伴隨活動產生的,在活動中,讓幼兒接受規則,理解規則。首先讓幼兒先理解什么是規則,在理解規則含義的基礎上與幼兒一同設計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規則,外出時不掉隊,集體喝水時不大鬧不爭搶;游戲時要有集體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影響別人,游戲后將玩具歸類放好。在規則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堅持耐心引導幼兒自行規則提醒和督促幼兒按規則辦事,并在游戲后或者離園前總結本日幼兒遵守規則的情況,設立文明之星專欄,將遵守規則最棒的幼兒照片貼出來,以此激勵幼兒要做一個守規則的好孩子,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使幼兒的行為符合集體規范,這樣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幼兒的規則意識增強了許多,活動也變的井然有序,從而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發展,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面臨著新的伙伴群,要使幼兒順利過渡,處理與新伙伴的關系很重要。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就要積極的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在幼兒階段幼兒的社會程度不高,他們在群體中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助,而很少想到幫助別人,有了糾紛常常求助于老師,缺乏經驗自行解決矛盾。因此我們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比如讓幼兒與不認識的小朋友打招呼,與別的幼兒一起玩時能謙讓,還可以教幼兒一些解決糾紛的方法,如輪流,猜拳等,學會夸獎別人,會對人說“對不起”, 我發現那些樂于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的孩子常常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樣、游戲等培養孩子真誠、善良、熱情、守信的良好品質。另外,我還經常通過一些活動,如在“大帶小”活動中,班上幼兒與托小班的幼兒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動領導人,在游戲活動中,他們既要關心年幼伙伴,又要發揮領導才能,說服年幼伙伴服從自己和信任自己,這樣的活動增強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另外,我還常常要求家長們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伙伴,使孩子們得到愉快的同時,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與此同時要讓幼兒學會與家長溝通,會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告訴家長,同時也愿意配合家長做事。 總之,入學前的準備對成人對幼兒都不是小事 ,對幼兒進行社會性培養有利于幼小銜接,采取科學穩妥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訓練,培養,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廣西少兒報》 《幼教博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