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前教育中的超前化現象 在今天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中,普遍存在著“教育超前化”的現象。在國家“十五”規劃所說的“教育適度超前發展是指保證教育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教育適度超前于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1]而文中的“超前化”所指與之并不相同,它指的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安排超過了國家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的進度超過了兒童和身心發展的正常速度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高中教育大學化”。 在學前教育階段,就有默寫拼音、識字、背唐詩、簡單運算、少兒英語、藝術等科目的設置,美其名曰“智力開發”。在小學階段,將兒童入學年齡提早一年,由6.5 周歲提前到5.5 周歲的現象并不少見。結果就是:幼兒園的學生讀小學的書,小學學生讀初中的書,初中學生讀高中的書,高中學生讀大學的書。“神童”、“少年大學生”以及貫穿整個教育階段的跳級現象也都是教育“超前化”發展“豐碩成果”的表現。 “超前教育”往往以犧牲孩子情感、社會性的正常發展為代價。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幼兒,在入小學前就掌握了小學知識,到了小學課堂成了重復學習,孩子不感興趣,就會開小差,做小動作。這些不良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對以后學習和將來發展會帶來不利影響。以孩子認多少字、算多少加減法、會多少英語單詞為榮耀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學前教育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其適應力。 二、現狀調查 ㈠學前教育中的超前化現象的現狀 4歲的孩子要學會2位數加減乘除,5歲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鍵盤……超前教育的起跑線在前移,從小學教育挪到學齡前教育來了!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時間表,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順應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去學習,才能事半功倍;人為地拔高,其結果是孩子累、大人更累。而更糟糕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從小把學習視為一件痛苦的事。這樣的結果顯然與父母培養天才的初衷背道而馳。 寶寶爬行班、親子班、芭蕾課、奧數課……目前,社會上針對兒童“早期教育”開設的培訓班和課程名目繁多,讓人應接不暇。專家認為,這些都源于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過度期望”,會給兒童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畸形壓力,應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長空間。 目前,一些家長為了盡快盡早地讓孩子掌握文化知識或某種技能、技巧以應對日益增加的社會競爭壓力和挑戰,對孩子報以“過度期望”,而利用家長“過度期望”心理,一些針對兒童成長開展的部分培訓和課程,歪曲利用兒童生長發育的年齡特征,或不顧兒童成長心理及承受能力,一味“提前”甚至“超前”,不但嚴重損傷了兒童生長發育的自然進程,還損傷兒童潛能發育,造成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體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氣質發展遲緩,造成壓抑和傷害,使孩子生長發育和道德準則出現偏差。這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家長應對超早訓練、超重負荷和強制管理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傷害和壓抑應有科學的認識,并及時加以防范。 ㈡學前教育中的超前化現象的原因 ⑴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態 每一名學生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在升學競爭中考入名校或重點學校,最終考取某所重點大學。他們對子女的學習尤其重視,唯恐子女在學習上落后于別人,也舍得在孩子身上進行教育投資。 從學前教育階段就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幼兒園辦的“興趣班”、“特長班”、“雙語班”往往報名火爆,而不這樣做的幼兒園甚至招不到足夠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家長又給孩子聘請家教,買各種輔導資料,報各種名目的學習輔導班,如英語班、作文班、奧數班等等。他們對兒童的成長規律并不了解,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存在誤區,依據主觀意愿,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怎樣培養就怎樣成長,把孩子當作一個聽話的智能學習機器。報紙曾經報道家長為讓孩子集中精神學習而讓孩子吃興奮劑的事例就是這種心態鮮活的證明。為了不讓孩子學習落后,也積極擁護“超前化”教育。 ⑵升學競爭壓力大 升學壓力像鏈條一樣,一環套一環,由上而下傳遞至學校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受高考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中有幾種奇怪現象:“一是高考升學從娃娃抓起;二是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轉軌;三是學校異化成為訓練考試熟練工的工廠。” [2]其實現在的學前教育領域,已經受到高考影響的侵襲,直接開始專門課程的學習了,幼兒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都變了形。對于每一位普通的學生來說,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仍是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從一進入幼兒園,他們就已經處在這一目標的競爭行列中,小學、中學就更是如此。 今天的學校教育,受著客觀化知識觀的強烈影響,對于學生的優劣評價依然是偏智性的,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因為現代性教育視知識為客觀、普適、中立和不變的。自然,誰掌握了最多的知識誰就是優秀學生。在考試中獲得相對較高分數的學生會成為“優者”勝出,而其他人則作為“劣者”被淘汰。是“按照社會判斷和評價的一定模式和標準,對受教育者進行評價和分流,形成了一種精英式的教育體制”。這種體制從深層次上促進了學校“教育超前化”現象的產生。 為了能比其他的競爭對手占據優勢地位,必須保證在個人的發展上時時領先其他競爭者一步,每一名學生都需要付出不同尋常的艱辛和努力。“超前化”教育的做法在學習的進度和知識的掌握上,可以幫助學生保持領先一步的優勢。所以,在高考壓力下,大家選擇“超前化”教育不失是一個“明智之舉”。 ⑶幼兒園、教師追逐多種利益 升學率仍是當前評價園、校質量的標準。追求升學率可以為園、校帶來許多明顯的利益,如評選示范幼兒園、重點學校、星級學校;獲得更多教育經費;為自己招收好生源增加砝碼等提供保障。為獲得這些利益,幼兒園會盡可能地采用各種手段來提高升學率,“超前化”教育可以幫助本園達到目的,因此,有些幼兒園就不顧及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而積極推行“超前化”教育。 另一方面,也與教師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如在獎金、加薪、榮譽、評職稱和晉升機會等方面都會給教師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所以,教師群體也會在教育活動中積極推動“教育超前化”。 不少幼兒園園長對父母的超前教育意識感到無奈:讓孩子在幼兒園學寫字是小兒科,這只不過是個“起點”;更多是學英文、多位數換算等。廣州市某省級幼兒園的園長認為,這已經成為行內園長們為難的事情,因為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把這些課程劃分到衡量該幼兒園硬件標準上。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民辦幼兒園和許多自負盈虧或承包性質的公辦幼兒園為了招徠生源、多賺錢,不得不開設一些小學程度的課程。 三、分析與討論 ㈠正視“學前教育超前化”,避免其危害性 在教育部2001 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就有“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以及“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的要求,并且指出:“幼兒教育應該是啟蒙性的,在學習的范圍上廣泛,但沒有必要專業化。” 可是今天的教育從一啟蒙開始就被灌輸大量的死板知識,給每一位孩子留下恐怖的第一印象:從小就認為學習是最苦最累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學,是大人讓他們學習的。于是,他們容易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就從心理上排斥甚至抵制學習。學習優秀的學生也未必真的熱愛學習;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學習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超前化”教育違背了學生健康成長的規律,傷害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正常發展被異化。 著名的格塞爾爬梯實驗表明“超前化”教育一時取得的優勢隨著同齡人的成長會漸漸被追趕上來。所以許多孩子在早期教育的優勢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他們在進人小學四、五年級時,就會被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漸漸趕了上來。為了追求這種一時的優勢,家長們在孩子身上投資卻頗多,即使普通的工薪家庭也不敢含糊。為了不使子女在學習上落下,家長為子女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復習資料、買學習用具、學習可以加分的特長如音樂、繪畫,真是一個也不能少,耗費了大量的金錢。學校中大力推行的“超前化”教育也只是使學生獲得一時的優勢,當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更重要的是發揮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恰是“超前化教育”所大大忽視了的,導致學生以后的發展停滯、受阻。 ㈡重視幼兒的環境學習 十七世紀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盡可能的不是從書本中,而是從天、地、草、木中獲得自己的知識。”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把孩子帶到藍天下、森林里、河流邊,通過童話、幻想和游戲,引導他們進入周圍的世界,每天都發現一點新的東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走向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因為,孩子不是簡單的知識儲藏器。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里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些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上述教育家的主張,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長期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總結,總括起來,學齡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否可以歸納為:適應自然,尊重個性,培養能力,健全人格,豐富思想,全面發展。 這些說法,與我們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終身教育是一致的。做游戲、聽童話故事、聽音樂、在大自然中游玩……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讓孩子玩樂的活動,包括一些具體的游戲項目,看似盲目、自發、隨意,其實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學原理和很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的。 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認識自然事物,自然地學會觀察,并進一步增強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各種游戲,其實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動手的游戲促進大腦發育,鍛煉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有的還含有簡單自然的數理計算。跑動的游戲煅煉身體的平衡能力和靈活性,提高身體素質。這些游戲還都能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合作能力,鍛煉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聽童話也是孩子的一種樂趣,童話融有人類文明、自然知識、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兒歌、民謠、民歌等文學形式,內容豐富、樸實明白、自然易懂,寓教于樂,也是古今通用的教育形式。聽好的音樂可以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質,細膩、高尚的情感。現代有了更好的條件,聽音樂、看圖片有更寬廣的選擇范圍。至于搭積木、拼拼圖……都是既動手又動腦,既培養空間平衡、組織結構能力又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的游戲…… 許多玩具本身看似簡單,卻寓有很好的教育學的道理。兒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學習,最好的智力開發。它是適應孩子既好動又好知的天性,用人類千百萬年來的經驗和知識在實踐中融合調整發展起來的。它是為孩子在將來的生存活動、社會活動,以及系統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做一個心理、生理和智力機制的準備。智力開發只是人生多種開發的一種;而識字教育,假如是正確的合理的識字教育,也只是智力開發這些具體內容中的一個很小的局部,怎么能把智力開發和超前識字等同起來呢?我們有什么必要剝奪了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融入大自然、快快樂樂地去做去想去玩的主動性和寶貴的時間,而要在他們腦子里提前塞上一些馬上用不著的漢字呢! ㈢家長需更新教育觀念 提高家長的素養,更新家長教育觀念。許多家長傳統教育子女的觀念仍是傳統的,他們需要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減少對于孩子的學習干涉,而不成為監督孩子在家庭學習的“監督教師”。家長要為子女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多肯定他們優點,多關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承認子女學習上的差異。 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成普通兒童,扎扎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教育、訓練,為以后的發展積攢后勁。不要急功近利,硬是“趕著鴨子上架”。我們要永遠記住這個科學的結論:欲速則不達。 從心理角度上說,學齡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還低,小小年紀就過早背上學習負擔,是不公平的。兒童在幼兒園的年齡是3~6歲,這正是他們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的階段。若將過多的時間分配到這些超前學習中,自然與外界交流的機會要減少,結果是可以設想的。我們不是經常聽到那些早年埋頭苦讀書的人往往EQ不高、情緒壓抑嗎?因此,我認為還是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為好。 四、結語 《揠苗助長》、《傷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國,“超前化”的教育還有其存在的現實土壤,它是中國現代教育發展階段的一個表現,從存在到消失還有一段艱巨的工作要完成。但是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孩子的教育必然是重要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想想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的父母能為自己做些什么?家長應該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既然學習不好,這其中必然有一定的原因,更多的怨孩子是不理智的行為。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為“神童”,“神童”必竟只是少數存在,超前教育需適可而止。 看著現在的孩子,再回憶以前自己是孩子的時候,有著完全不同的差別,現在的小孩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直到深夜。有著讀不完的書,之后再加上輔導班,各種才藝,連周末休息的時間都會成為零,完全沒有自主的權力。而自己上學的時候,爸媽幾乎不會過問作業情況,自己有獨立性,自己能夠獨立完成老師當天的作業,寫完作業之后,和鄰居的小伙伴一起玩,直到天黑才會跑回家,在這種沒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反而能將自己潛在的學習意識發揮出來,能夠主動去學習,沒有任何的強迫性。也許是時代的變化,不愿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著別的孩子什么都會,而放松自己孩子同時,家長心里也需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努力恢復人與教育的本真關系,拋棄這種激進的模式,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百年樹人”,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孩子不輸在快樂的起跑線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