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于教育評價的意義
[摘 要] 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師、學生和家長。這三要素若要配合好,需要建立相應的教育體制來扶持,以達到充分發揮他們積極作用的目的。
[關鍵詞] 教師 學生 家長 學校教育 評價
[引言]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教師、學生和家長。這三要素若要配合好,需要建立相應的教育體制來扶持,以達到充分發揮他們積極作用的目的。
一、教師的道德修養與教育威信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化功底,要能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傳授給學生,還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在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即“師魂”。師德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它高于一般的職業道道德,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德才兼備、以德為主;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祖國發展、學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勞動者。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學生學習的模范,也是社會各界學習的模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要求教師要有高超的教書育人水平和高潔的為人師表的的品行。 2、教師的教育威信 沒有良好的教育素質,就不能真正的實施素質教育,只有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才能有高質量的素質教育。教育威信,是教師的教育素質之一,是教師較高素質的體現,是教師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實踐證明,教育威信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質。 所謂教育威信,就是指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的尊嚴、地位和影響力。教師的教育威信是教師自身擁有的,使學生信從的力量和威望。威望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來自教育者自身。威信并不是體現在教師對學生體力或經濟上的優勢,也不是建立在學生因為不服從所引起的處罰恐懼心理上,而是建立在武裝學生多方面的知識上,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如父母親似的關懷與愛護上,并配合以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及對他的嚴格要求。威信不具有強制性,不是靠強制力迫使學生服從指揮的,而是由于學生發自內心的敬重和信任,心甘情愿的服從,從心里上愿意接受其影響,具有自愿性。教師有沒有威信,以及威信的大小,都是由教育者自身素質決定的,教育者品格優秀,知識淵博,教學能力強,威信就高,反之,威信低,甚至無威信,因此,我們每個教師必須建立起教育威信這一基本的教育素質。
二、使學生學有所獲 每個人都是有差異的,從能力、智力、體力、語言、行動、個性等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因此因材施教就顯得非常的重要。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實現有價值的教學,人人都能有所學有所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素質教育就是根據學生自身的素質、特長及愛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更主動,學習效果才會更好。學生在學校里學習,不僅僅是學文化知識,禮儀、規矩、道德及自身素質都應該得到全面的提高,將來才能適應社會,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三、教師和學生家長在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 因為家長的職業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要讓他們與學校的教育“步調一致”真的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如何才能和諧施教,共育祖國的花朵,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盡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也應該尊重家長的家庭教育,對于“不聽話”的孩子應該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教師對家長抱有一顆誠心,對學生擁有一顆愛心,那么家長和教師必然能成為朋友,家長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鑒。教師有時候也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與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從而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共同培育祖國的接班人。
四、教師是促進學校與家庭溝通與理解的橋梁 形成友好、民主、平等的溝通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的溝通和協商。并不是只要抓好學校管理,學生在學校別出問題,至于學生回家后是否認真學習,是否有不良行為,是否有良好的家庭環境,那都是家長的責任,校方無須過問的;也不是說家長們把孩子交到學校,一切都由教師去教育了,家長就可以全身心的去忙工作了,就對孩子不聞不問了;還有很多家長都從心底關愛著自己的子女,卻因教育觀念的不同,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著很多的誤區,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這主要是缺乏方法、缺乏耐心,這也就造成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出現背離,這就必定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雙方應該在一個相互了解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協商,從而形成友好、民主、平等的評價關系。 開展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家庭與學校的溝通與理解 例如:家訪、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都是促進家庭與學校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訪不僅創造了教師與家長雙向溝通、交流思想的機會,而且增進了學校與家庭的相互了解,取得了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識,實現教育學生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了解學校的要求、教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目的,學生教育的重點問題,由此學校可以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使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順利。“家長開放日”不僅為家長之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而且拉近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距離,使家長走進學校,對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為家長與學校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五、教育倫理的評價 教育評價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一個關鍵環節,是一種價值關涉和價值創造的活動,對教與學均具有導向性作用。教育評價倫理工作從馬克思主義人學意義上應是一種重要的道德關懷和精神援助,是一項激發和發展人的主體性和創造力的事業。教育評價標準的價值取向應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1) 教育評價是以“教育”為基點的,圍繞教育發展的過程為視角,加以審視與判斷,教育評價的結果才是最真實的。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教育評價是一個創新的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與教育創新的要求。
六、實施教育評價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過多的流于形式,都屬于校方的“一廂情愿”,只有校方的傳遞信息,家長的反饋信息有限,家長方面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針對此問題我個人有以下建議: 家長會 可以固定的舉辦“家長會”,并不是只有教師匯報工作,匯報學生的成績,可以組織一些聯誼,給家長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不僅是與教師的交流,還可以是家長之間教育理念的交流,家長從自己孩子或別人的孩子身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教育啟發。 家長開放日 “家長開放日”也可以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家長可以了解到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更可以通過家長之間的相互溝通對教師、對學生、對學校的不足之處提出合理的建議。 3、推廣“家長學校” 大力發展“家長學校”,培養家長主動參與其子女學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家長學校”是個新生事物,它來源于“為家長提供培訓課程”而又超越了“為家長提供培訓課程”的做法,其特點不在于使學生家長在形式上“介入”學校教育,而在于它能夠“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能力,增強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信心和主動性。
怎樣才能使孩子們健康的成長?健康的意義不僅僅指身體的健康,還有心里的健康,這才有我們教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僅靠學校教育或僅靠家庭教育都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教師觀察不到孩子在家的狀況,家長也不能時刻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這就需要兩者的相互配合。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評價,不僅能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還可以更好的推進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發展,當然這一切都要取決于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也正說明教師對于教育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摘自《教育導刊》2006年09期,作者:糜海波
參考文獻: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2.《學校教育倫理(高等學校教材)》作者:錢煥琦 出版日期:2005-8-1。 3.《教育導刊》2006年09期,作者:糜海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