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曲 血 淚 之 歌 —解讀李煜《虞美人》
摘 要:《虞美人》是李煜的后期代表作之一,代寫畢業論文也是他的絕命詞。這首詞通過對今昔的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后主詞歷大悲喜,作決絕語,突破詞的哀怨風格,唱出血淚愁曲,自然體現了共有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鳴,具備不朽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李煜;《虞美人》;創作模式;意象 1.引言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豪華與凄涼交織的夢,一首歡樂與哀傷錯雜的詩。在短短的四十二個春秋中,他經歷了從帝王到階下囚的生活巨變,領略過“春殿嬪娥魚貫列”(《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這樣一個溫柔富貴鄉中的繁華勝景,也飽嘗了“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的囚徒生活中的深悲切恨。與此相合,他的寥寥四十幾首絕唱,或如春花媚景,或如杜鵑啼血,令后世讀者不忍掩卷,難以釋懷[1]。讀過李煜入宋后的作品,不禁要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感慨。 李煜的千古名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哀婉愁傷,千百年來,論者多多。但大家一般都將其與作者的生平經歷、所有家國之悲聯系起來,這自然得出了不少深刻的見解,但也同時將作品本身所蘊蓄的豐富內涵定格于作者一人,從而使該詞失去了它之所以具有無窮魅力的普泛意義。 李煜作詞慣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幾近口語化的措辭,讀來朗朗上口,言詞清淺明凈然則意蘊深遠 。讀盡李煜為數不多的傳世之作,字字句句雖無需過多解釋,但那種種身不由己、欲說還休的點點滴滴早已暗潮洶涌。“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而今流離失所,午夜夢回,怎能不勝唏噓。“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炊”,正是追念回首悵然,莫非華胥之夢覺戰[2]。 李煜是一位亡國之君,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詞人。他早期的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帝王的荒淫、頹廢的生活;亡國以后的詞則轉為感傷、沉痛之音,后期作品在思想內容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集中寫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可以說是字字流淌著血淚,甸甸飽含著愁恨,擴大了詞的表現內容和對象,“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3]。《虞美人》這首詞是李煜亡國被俘入宋以后的作品。 2.《虞美人》賞析 2.1情感體驗及意境解讀 這首詞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從全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看,當是他心系故國,凄苦難耐而發出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自傷自悼之詞[4]。在受盡屈辱之后,他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像這種令人心碎的囚徒生活還將繼續到什么時候呢?生命中的自由與快樂、人生的存在價值已被奪盡,只見“無常”而未見“永恒”。尤其在這夜闌人靜之時,被囚于小樓的詞人在道勁的風中遠望,看著一片銀光天際,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頭,不堪回首,但卻忍不住傷神痛念:往昔的宮殿池苑,大約是不會變,只是歲月匆匆,物是人非。一個“愁”字,包含著詞人的萬千感慨,有難以明狀的亡國之思、失國之悲與亡國之恨,有對當前處境的厭倦與不滿,也有對未來不幸的預感。 歷史上寫愁思的人大有人在,如趙暇的“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劉禹錫的“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濃愁”,但都不及李煜詞深遠浩蕩,余味無窮,讀之使人油然而生“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情感體驗和思想共鳴,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共同的人生體驗中獲得某種一致性。 “后主之為人為詞的最大好處原來就在于他的真誠無偽飾。”(《迦陵論詞叢稿》)由于詞人所抒之情,是一腔真情,是從心靈深處噴涌而出的,其中飽含著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受,有著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的思考和探求,故詞人能把一腔真情融注到跳動的詞句中,與詩中之景融為一體,物我交流,景情融合,使李煜詞的意境臻于自然渾成的完美境地。 李煜這首詞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用極少的具體可感的意象來表現出極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拿劉知己的話說就是:“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史通-敘事》)其意象概括性強,都是以一當十的泛指意象,如故國、雕欄玉砌、春花秋月等,不是確指一時一地,而是作為對美好事物的象征和對自然變遷規律的指代。 《虞美人》相傳是李煜的絕命詞。詞開篇即以奇語劈空而下,仰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何時才能了結?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它們千古不易,代表宇宙之永恒。接而以“往事知多少”,則以今昔之巨大變遷,道出了人生的變化無常。以春花秋月的時序循環對比人間的往昔難回。在普遍性的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感懷中。融入具體的家破國亡之痛。這兩句詞是李煜絕望的呼號,同時也寫盡了人類共同面對永恒與無常無可奈何的悲哀。接下幾句直抒亡國之思與亡國之恨。夜闌人靜,幽居小樓的詞人憑欄遠望,孤月當空,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頭,讓人不堪回首。 據說,這首詞寫好之后,在他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開封的寓居里宴飲奏樂,歌伎演唱之聲傳于外。宋太宗知道后,覺得他有故國之思,命令秦王趙廷美將他毒死。這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這種冷靜明了的故國之思,按常理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恰恰是這種清醒要了自己的命。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在李煜詞的夢境中恰恰沒有對現實痛恨的情感展現。詞人的文學創作刻意避開,可以理解為夢的抑制效應:現實如噩夢,那么,就讓夢境變成超越。夢中的快樂與美好既是對不愿存在的必然的否決,又是對痛失江山的自我懲罰(夢有多美,恨有多深),同時也是茍延殘喘的無奈選擇。因為,現實不允許他清醒,現實要求他忘卻,他不能像劉禪那樣得隴望蜀,這樣就必須忍受痛苦,但他只能忘卻,忘卻意味著迷失,更意味著安全。 2.2二元對立創作模式 從創作模式上看,《虞美人》采用的就是結構主義二元對立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先從對該詞的簡要分析中觀照一下它的基本結構。該詞上下兩闋共四組句子,代寫畢業論文從前兩組我們可以抽取如下兩組對立:春花秋月,往事感知,小樓東風,故國回首。第三組句子中的對立只出現了一項:雕欄玉砌,而另一項呈現缺場狀態,從下文的“只是朱顏改”我們可以推知,應該是對江山易主的哀嘆之類,亦即該組對立為:雕欄玉砌,失國之悲。最后一組句子是全詞的結句,其中的對立結構為: 一江春水,滿懷愁緒。將這四組對立整合起來,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因為特質的相同而可以重命名為:外在物象,內心體驗,即《虞美人》深層的二元對立模式。 2.3意象的揣摩與體味 詩歌的主題通常是借助意象來揣摩的。意象是指經作者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4]。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此詞中提到的兩個意象“月”與“愁”。在中國的詩詞歌賦中,“月”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匯之一。根據統計,《全唐詩庫》中含有“月”的占總量的五分之一,而在《宋全詞》中,近總量的三分之一。月亮在詩人眼中有了靈魂,有了性情,與詩人休戚與共,譜寫出無數的千古絕唱。“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是亡國之君眼中的月。所有思鄉的人的詩詞中總因月而起思鄉之情。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李煜的“月明中”與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瀟灑,蘇軾是豪放而豁達,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與無奈。他鄉與故鄉,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國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說到“愁”,此詞的最末一句可說是千古絕唱,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作為李煜的評語。詩人的情感就像滔滔滾滾的汛期的江水,一任其奔騰傾瀉而下,而沒有拘束與限制,緩急回環完全順應自然,這是李煜的最大特點。“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涵大氣,讓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這奔涌而出的憂郁之中。李煜于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一一“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于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3.結論 當詞人將這種純真深摯的情感全心傾注,用血淚揮灑成《虞美人》一類的文字,其所寫的憂愁、痛苦、悲哀就不僅僅限于亡國這一具體事體,而體現在對人生命運中悲劇一面的總體體悟和思考,“給人以強大的感發,表現出飽滿的力量”,從而境界獨辟,完成由具體的亡國之痛到普遍的人生悲感的升華,“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長歌當哭。法國著名文學家繆塞也如是說: “最優美的詩篇是最絕望的詩篇,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虞美人》正是這樣一曲不朽的充滿純粹眼淚的最絕望的詩篇[5]。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對比、比喻、象征、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沒有絲毫雕琢痕跡,可謂鬼斧神工。代寫畢業論文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參考文獻: [1]吳惠娟,唐宋詞審美觀照[M],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版,P19; [2].詹安泰編注.李璟李煜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l985; [4].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詞典[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5].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長沙:岳麓書社,1989.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