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讓作業更有效 社會有減負的呼聲,學校有減負的決心,然而近些年學生的作業量減下來的幅度不大。這里面自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減負還是要減的,怎么辦呢?我覺得應該在提高學生作業的有效性上多下些功夫,下面我就結合實踐,提出自己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作業的個性化設置 1.作業的種類設置 相應的作業,必須做在相應的本子上,不允許學生隨手拿一張紙寫,這不僅可以改變學生作業的態度,而且這樣分門別類可以養成學生有章法有條理的意識。開學初,可先向學生羅列出語文學習必須用到的作業本,有的還讓學生包上封面,寫上班級姓名以及作業本的用途。如四年級設置的種類為字詞抄寫本、聽寫本、語作本、周記本、大作文本、采蜜本、家作本。封面上的書寫力求工整漂亮。這樣做,能提醒學生保持認真作業的態度。 2.作業的層次設置 為使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應該改變過去作業單一死板的形式,如作業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在難易程度上要體現“因材施教”;作業的形式應追求趣味性,如套餐作業、作業小超市、自選作業;實踐作業的比例應該增加,如收集各種生活數據和社區調查研究等;每天的家庭作業是三項,讀、看、寫都兼顧到。 二.作業的多樣化用筆 為了提高作業質量,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教師可事先指定相應的作業本該用何種筆寫。像三年級學生鋼筆剛起步,一般抄寫類錯誤率少,可用鋼筆,練習題有時需字寫的小些,就得用水筆,難做的閱讀題先用鉛筆完成。作業訂正時,換一種顏色訂正。 抄寫詩歌、對聯、名人名言時可用水彩筆、熒光筆、蠟筆等寫,寫完后還可以畫一些畫以作解釋,遇到好文章可以摘抄,然后名正言順地為文章畫插圖,圖文并茂,豈不更好?畫課文中的詞語,畫自己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打五角星都允許學生用多樣化的筆,目的只有一個,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 三.作業的點睛式批改 批改作業,教師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批改方式。像課堂作業本、作文本、周記本、生字抄寫本一定得自己改,可以及時反饋學生作業錯誤點,使知識的缺陷扼殺在萌芽狀態。摘抄之類的就可以讓課代表改。聽寫一般每課詞語分三次過關,以聽寫代替大量的抄寫會加強學生作業責任心,錯別字就會大大減少。作文是塊大骨頭,8篇如果都是評語再加等級是很繁瑣的事,可以變花樣改。第一篇教師采用精雕細啄的方式,該面批的就面批,該重寫的就重寫,讓學生找到規范寫作的感覺。第二篇開始針對學生作文中的通病,用針對性的措施改。如四下第二單元習作“向誰說說心里話”,對于習作技巧不用過多的分析指導,學生的真情實感都會流露出來,但錯別字、標點不容忽視,可采用百分制改。再如四上年級,學生習作語言不夠生動,可采用量級制改,分內容、技巧、書寫各五星,最好的學生得十五顆五角星。作業批改以后如何反饋,特別是對差生怎樣進行輔導,煞費苦心。一.勤于做作業記錄 ,記下的名字美其名曰“榜上有名”,對學生有約束力。二.訂正分ABC三種情況,A能自覺訂正,B需要找個人幫忙訂正,C錯誤率高的作業本上我會打完等級后畫個生氣的臉,表示要當面交流。 四.作業的螺旋形循環 學生學習就當然要做作業,但是不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就主張作業多多益善呢?當然不是,我覺得作業關鍵是要練得有成效。如三年級語文作業可以嘗試這樣操作: 以一課為單位,操作流程為:預習本→生字抄寫本→方格本→語文作業本→聽寫本 以一單元為單位,操作流程為:單元聽寫→作文教學→單元復習→單元測驗 知識這樣周而復始循序漸進,學生也知道了套路,學起來輕車熟路。三年級課外積累框定在這幾方面: 1、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抽樣背誦。 2、每單元日積月累的拓展補充形式 3、一學期必讀書2本。(“班級讀書漂流”活動中,每周看一本書,共享閱讀,可以向家長提兩個問題,可以向同學推薦好書,也可以寫閱讀感言。) 4、適當進行美文摘抄,一學期8篇以上。 五.作業的立體化落實 首先作業要有激勵機制,時常更新。 作業像流水線,平面式鋪蓋。如果沒有精神激勵,哪怕再優秀的學生也會對作業產生厭倦感。這取決于教師的評價方式是否出奇制勝,牢牢地吊學生的胃口。過去我們慣用的是作業加分制,如優☆加2分,優加1分累計作為學生平時語文成績的量化考核。另一種用得比較多的是獎券兌分制,如學校少先隊大隊部曾根據奧運會吉祥物設計了一套獎券(學習、紀律、特長),作業得優獎勵一張學習卷,十張學習卷換一張學習章,然后再墻報上貼一顆更好的標志。隨著奧運會的結束,學生興趣有點減了,發獎券變得泛濫起來,實際操作也挺麻煩。我改變了策略,采取“微笑作業”的方式,達到優秀的作業可以在作業本首頁畫上一張笑臉(表示我對他的作業很滿意)。十張笑臉換一個金蘋果(表示學習上碩果累累)。作文寫得棒,還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在班級墻上張貼,在網上、班級博客上、校刊上發表,給予學生新的刺激,又會產生動力。 其次,作業要有“思考痕跡”,滯后干預。 為了追求作業的干凈、美觀,作業前往往先進行條分縷析的指導,結果學生真正思考的時間不多,填鴨式的作業完成了。適當的指導是必要的,但必須是在學生充分思考和嘗試的基礎上進行,過多的提前干預損壞了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做雖然表面上好看,但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當不好,而且考試中也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成績。 布置語文作業時我先讓學生看5分鐘,然后問他們哪一題需要我指導,最多問3個學生。有時我什么也不問,教他們直接做,覺得沒把握用鉛筆完成。接下來規定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完成作業后方可以自由活動。一般上午的作業要求中午完成,下午的作業放學前完成。學生往往會為了爭取玩的時間抓緊作業,漸漸改變拖拉的習慣。我還鼓勵學生作業不要抄著做,可以不加努力地看過以后默出來,默不全面就再看一遍,直到默全為止,這可以簡單地發展學生的內隱記憶,這是當前心理學研究的前沿,在教學中應該進行大膽嘗試。為了學生不看漏題,作業時讓學生做好一題打個鉤,然后按序號進行檢查,經過訓練有了好轉。 再次,作業要雙管齊下,細水長流。 平時教學中會犯兩難的毛病,課本上的知識翻來覆去抄,一碰到靈活題束手無策。另一個現實是喜歡補充課外知識,忽視了課內字詞句的落實,結果成績也并不樂觀。其實這兩方面都得抓,而且要抓得巧,才不會加重學生負擔。這涉及到語文教師對學科的敏感性。復習時,我喜歡收集各種試卷,把新穎的題目和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知識盲點集合起來,濃縮成一兩張試卷,精講精練,學生只要碰到過相同類型,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課外積累簡直可以無孔不入,每天晨讀:練習一句名言或一首小詩等;每天傍晚:積累幾個成語或一個片段或一些佳句。課堂上學生、老師口中冒出來的妙詞佳句,學生都及時做好摘記,這樣的摘記還可以從生活中以及電視上獲得,這樣日積月累,既讓學生成為收集資料的有心人,而且這些積累也讓學生在今后的口語訓練和作文練習中大展手腳。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在于激勵、喚醒和堅持。因此教師要未雨綢繆,抓住學生的心,盤點好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學期的作業。只有讓作業變得越來越有效,減負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這樣學生樂于作業,教師駕馭作業,這雙贏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