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在其他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飲食干預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飲食干預對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效果。方法對150例缺鐵性貧血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單一治療,治療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飲食干預。比較兩組治療后血常規、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及RBC、HGB、MCV、MCH、ST、TiBC均優于對照組,且P均<0.01,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飲食干預,臨床療效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兒童缺鐵性貧血飲食干預
Th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n childre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Methods 150 cases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7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a single drug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aken on the basis of drug therapy dietary intervention.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outine blood test, serum iron and 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RBC, HGB, MCV, MCH, ST, TiBC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P <0.01,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rug treatment and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has a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childre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dietary intervention
缺鐵性貧血是兒童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了患兒的健康成長。其發病率非常高,相關文獻報道顯示(WHO,1970年),在亞洲,兒童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比例占到了43.3%,2歲以下的嬰幼兒的平均發病率也達到了(90%)。我國的一項健康檢測[1]結果顯示,在所檢測的中小學生中,44.3%的受檢者患有低血紅蛋白癥,其中,城市的受檢者低血紅蛋白的檢出率為38.4%,有一些地區可以高達70%。缺鐵性貧血會導致兒童食欲減退、吸收不良、生長發育落后,會引起其行為發生異常,影響其智力發育,還導致其免疫力下降,常合并感染,嚴重者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從而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我院近年來通過飲食干預(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助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對象150例,均來自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門診收治的缺鐵性貧血患兒,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6.5歲,平均4.8歲。全部患兒經檢查均符合《兒科學》制定的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2]。以入院順序隨即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治療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飲食干預治療,對照組采用單一的藥物治療。兩組在性別比例、年齡及病情程度上相比(P>0.05)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本組150例患兒均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即口服生血寧片,每次2片(0.25g/片),每天3次,療程為28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取飲食干預治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通過膳食調整進一步改善矯治小兒貧血,具體干預措施;一般于午餐前食豬肝、羊肝或雞肝約30-40g,或食雞蛋、紅棗用以益氣補血,并選擇食用維生素C及鐵元素較高的食物,如西紅柿、海帶、紫菜、蘑菇及各種豆制品;純杭议L在督促患兒配合藥物治療的同時合理安排家庭膳食。分別記錄每個患兒治療前后及治療28天后其癥狀、體征,并按時進行血清鐵含量、血常規、血紅蛋白及總鐵結合力等檢測。
1.2.2檢測方法
1.2.2.1血常規監測
本組150例患兒分別去靜脈血1.5ml,采用SF-3000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常規,分別觀察并記錄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壓積(HCT)、低血紅蛋白(HGB)、紅細胞體積(McV)及血紅蛋白平均含量。
1.2.2.2血清鐵測定
全部患兒于測定前7天停用影響鐵吸收的藥物并保持正常飲食,去空腹靜脈血,使用3200型(產地;上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其鐵含量。
1.2.2.3總鐵結合力測定
全部患兒均采用東芝TBA4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產地;日本)進行測定,采用過量的鐵標準液,使血清中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達到飽和狀態,使用碳酸鎂去掉多余的鐵,然后用亞鐵嗪比色法測定鐵含量,計算總鐵結合力。
1.3療效評定標準[3]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清鐵含量(ST)及總鐵結合力(TiBc)等均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貧血程度逐漸轉輕(一般在2級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好轉,貧血程度分級改善1級;無效:臨床癥狀及貧血程度分級無改善。
1.4統計方法
使用SPSS12.0統計軟件包計算。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后有效率比較(見表1)P<0.05,差異有顯著性,又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治療后有效率比較
組別 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治療組
對照組 75
75 18
10 28
16 25
24 4
25 94.66%
66.66%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治療后療效
兩組治療后血常規、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比較(見表2),兩組HCT比較P>0.05無顯著差異,其他各項P均<0.01。
表2兩組治療后血常規、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比較(x±s)
n RBC HGB HCT MCV MCH ST TiBC
治療組
對照組
P值 75
75
4.11±0.05
3.75±0.19
<0.01 118±1.15
114±1.23
<0.01 0.39±0.01
0.35±0..40
>0.05 82.24±4.93
72.83±7.66
<0.01 27.43±0.69
25.63±0.45
<0.01 21.58±4.71
16.33±4.90
<0.01 53.94±11.65
62.14±8.51
<0.01
3討論
近年來,缺鐵性貧血已成為臨床較常見疾病之一,以學齡前兒童多發,多數患兒因生長發育鐵的所需量增大,鐵的攝入量不足導致。鐵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微量元素,它是血紅蛋白合成、細胞代謝不可缺少物質,若機體出現缺鐵現象時,可引發缺鐵性貧血,導致生理及生化代謝發生異常,并可引起多個器官的功能紊亂,從而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由于兒童生長發育、代謝量逐漸增大,若兒童出現偏食、消化道不良或從食物中攝入的鐵量不足等都可造成鐵缺性貧血。有關人員通過城市兒童和農村兒童的膳食調查[4]發現兒童缺鐵性貧血主要發生原因在膳食結構上。城區兒童,每日三餐一點,經過系統熱量計算,飲食采取葷素搭配,其食用含鐵較多的食品,如肉類、豆類、綠葉蔬菜、蛋黃、水果等合理搭配,故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相對較低。而農村兒童,一日三餐大多以米面為主食,肉類、蛋類、水果、蔬菜等一年攝入量相對較少,造成了含鐵食物的相對缺乏。從而導致農村兒童缺鐵性貧血患病率較高。治療上目前多數的鐵劑為無機鐵制劑,且多數有胃腸道反應,大多患兒不愿服用。生血寧片為有機鐵制劑,含有鐵葉綠酸鈉,可有效促進造血功能,且吸收較好,沒有傳統鐵劑常見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可用于治療和預防兒童缺鐵性貧血,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標準。近年來我院采用藥物治療+飲食干預輔助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本文結果顯示通過藥物和飲食治療的治療組有效率為94.66%,明顯優于單一藥物治療的對照組。兩組治療后RBC、HGB、MCV、MCH、ST、TiBC相比,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且兩組相比(P均<0.01)有統計學意義?傊,藥物治療加飲食輔助治療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一藥物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謝景學,劉劍飛,王巍.學齡前兒童缺鐵性貧血與膳食結構的關系[J].世界健康文摘,2006,3(8):106—107.
[2]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計,2004:397
[3]張穎,宗培金.生血寧片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IJJ.中國社區醫師,2006,8(18):32.
[4]中國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中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4,42(12):88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