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民生活用電是今后一個時期電力市場中最有潛力的增長點之一。本文以杭州市的有關統計數據為依據,運用計量經濟學原理,對杭州市居民生活用電進行了實證分析,對影響居民用電的因素進行了較為恰當的評估,并對居民用電變化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 關鍵詞:杭州市居民 用電量 計量經濟學模型 長期以來,電力行業執行的電價是以1976年水利電力部頒發的電熱價格為基礎;其顯著特點是“政府定價”,缺乏對電力市場的深入了解,缺乏對電價與電力市場關系的深入研究,難以應對新形勢下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 去年夏天,浙江省物價局在杭州舉行居民生活用電價格聽證會;而人們也逐漸看到電力市場的量化分析對于電力改革以及電力企業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居民生活用電的現狀,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了杭州市的居民生活用電和人均收入、居民用電價格、居民擁有的主要電器數目、氣候條件等之間的關系,以有助于確定合理的居民生活電價水平。
杭州市居民生活用電的現狀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十年來,杭州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人均GDP由1990年的3310元提高到2003年32819元,增長了近10倍。杭州市居民生活用電呈現出以下特點: 1)居民用電增長快,占全社會用電比重不斷提高。經濟高速發展,加上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措施,使得越來越多的居民有能力購買空調、電熱水器、微波爐等大功率家用電器。1990—2003年間,全社會用電由40.95億kWh提高到190.11億kWh,年均增長15.2%,而同期居民用電量由3.992億kWh提高到23.67億kWh,年均增長27.5%,是社會用電增長速度的兩倍。居民用電占全社會用電比重由9.7%提高到12.75%。 2)不論從居民人均用電,還是生活用電占社會用電比重來看,居民用電的潛力巨大。雖然杭州市居民用電增長快,但其人均用電水平還很低。2003年杭州市人均生活用電量僅為602kWh,而1997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家庭年人均用電量分別是4.025、1.834、2.180MWh,是杭州的6.5、3和3.5倍。在居民用電占社會用電比重上,2003年杭州市生活用電占社會用電比重僅為12.7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997年發達國家居民家庭用電占電力終端總消費量比重,美國、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4.4%、40.7%、29.4%。 3)居民用電是夏季用電高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杭州市300戶城鎮居民平均耐用消費品年擁有量統計,空調普及率已由1990年不足1臺/(100戶),增長到2003年139.83臺/(100戶)。近年來,杭州市的夏季降溫負荷年年增長。
杭州市居民用電計量經濟分析 2.1 變量和樣本數據的選取 居民的用電量大小主要取決于居民的消費意愿、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我們參照國外通常建立用電量預測模型的方法,結合國情和市情,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和經濟學原理,對變量定義如下: 將全市居民人均用電量(EYDL)作為被解釋變量,影響YDL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SR)、最高月平均氣溫(QW)(7月)、市居民生活用電電價(DJ)和每百戶居民年擁有的主要電器如彩電、冰箱和空調的數量等。考慮到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我們把每年的不變電價(UDJ)作為解釋變量,其中:UDJ=DJ/P。考慮到樣本觀察值的缺陷,把每百戶城鎮居民年擁有的主要電器(彩電、冰箱和空調)數量和的百分比(DQ)作為解釋變量,即DQ=(彩電十冰箱十空調)/100,同時將SR和QW直接作為解釋變量,以此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根據1990年至2004年的《杭州統計年鑒》、《浙江省電網電價銷售表》的實際資料進行模型估計。模型的樣本數據見下表一。 年份(年) EYDL (kWh) SR (元) DJ(元/kWh) P 冰箱(臺/百戶) 彩電(臺/百戶) 空調(臺/百戶) QW(攝氏度) 1990 139 1985 0.165 100.0 91.5 62.5 0.5 28.6 1991 188 2128 0.165 1.072 93.9 68.3 6.7 29.8 1992 220 2580 0.165 1.183 96.3 75.6 14.6 28.5 1993 243 3525 0.245 1.437 98.6 84.1 23.6 27.8 1994 261 5249 0.245 1.746 101.1 93.2 33.7 29.9 1995 283 6301 0.275 2.034 103.5 102.3 43 28.9 1996 274 7206 0.31 2.247 103 112.9 55.8 28.3 1997 316 7896 0.345 2.398 102.6 123 67.6 29.1 1998 374 8465 0.415 2.441 102.1 132.6 79.6 29.6 1999 451 9085 0.47 2.451 101.67 145 95.67 28.4 2000 551 9668 0.51 2.470 101.67 146.67 104 29.4 2001 442 10896 0.51 2.458 102.95 157.95 112.95 30.3 2002 485 11778 0.51 2.431 101.3 161.2 122.55 27.6 2003 602 12898 0.53 2.419 103.68 167.49 139.83 31 表一 市居民用電量模型樣本數據 關于樣本數據的選取,由于在查找資料時數據有限,不能運用水、電、燃料消費價格指數來調整,因此只能用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代替,以達到最理想的近似。 而在選擇耐用消費品的數量時,雖然家用電腦在杭州日漸普及,但由于《杭州統計年鑒》上從2002年才開始統計居民擁有家用電腦的數量,故在樣本數據中為加入這一項,這可能對模型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2.2 參數估計和分析 根據表一列出的樣本數據和對散點圖的觀察,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用統計分析軟件SAS 8.0進行參數估計,結果如下: EYDL= -310.32+ 0.0407SR- 65.32UDJ+12.706QW+ 70.43DQ (-3.12) (3.24) (-2.62) (2.29) (2.49)
=0.9226 DW=2.182 F=129.68
上式的各項檢驗值表明:式子對杭州市居民用電行為的解釋能力比較強。每個變量的系數都通過顯著性水平為5%的t檢驗。D.W檢驗值為2.182,說明方程基本不存在自相關;也由此可見國外通常建立用電量預測模型的方法是比較成熟和有效的。 分析上式,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1)居民的可支配收入(SR)增加,用電量相應增加;SR的系數反映了它與被解釋變量間的正相關關系。同樣我們可以看到,每百戶城鎮居民年擁有的主要電器數量和的百分比(DQ)的系數與被解釋變量之間有著同樣的正相關關系,并且對其影響更為顯著。 2)不變電價(UDJ)與被解釋變量之間應該出現負相關關系,即不變電價上漲會導致用電量的下降。模型中得出的結論正好反映了這種關系:UDJ的系數為負,與實際意義相符。 3)由于空調的大量使用,杭州7月的平均氣溫(QW)的增加會導致用電量的增加,由系數可以看出:夏季氣溫的高低對電力需求有較大影響,夏季氣溫每變動1℃,居民用電量大致變動3%。,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杭州市空調普及率的提高導致夏季降溫負荷占居民用電負荷的比重日益提高。 鑒于上面三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該模型通過了統計檢驗,表明用不變電價(UDJ)、每百戶城鎮居民年擁有的主要電器數量和的百分比(DQ)、城鎮居民可支配收人(SR)來解釋說明城鎮居民用電量的變化是適宜的,所建立的模型表述了這種線性關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1) 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性,電力的發展也具有其自己特定的規律。一般說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必然是用電量的高速增長期。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經濟的調整穩定期電力需求也可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售電價格調整不僅對工業部門有較大影響,而且對居民生活意義重大。在進行居民用電研究時,不僅需要仔細分析影響電價水平的主要因素,還必須加強對電力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市場對電價水平調整的可能反應。 2)由于下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杭州市居民用電在未來幾年里有高速、穩定增長的可能性,居民用電量和其在全社會用電量中所占的比重將日益增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其一,杭州市經濟發展的潛力較大,近幾年杭州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這勢必拉動居民用電量會同步增長;其三,進入90年代中期后,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老三樣”已經普及,電耗相對較高的空調、熱水器、微波爐、電腦等家用電器開始快速進入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的家用電器數呈倍數上升,且單位電器的耗電功率也大大提高。另外,對燈光配置要求更高的家庭裝修日趨普及,照明用電大大增加。居民用電作為電力需求重要的增長點,必須給予特別地關注。 3)隨著“西氣東輸”戰略實施,天然氣等優質燃料的供給能力將有顯著提高,為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氣空調和相應設備進入社會提供了機遇。使用燃氣空調將有利于改善供電緊張狀況,提高電力負載率,降低夏季由于高溫引起的電力高峰,對于提高電力設備運轉利用率、降低電力成本和穩定供電能力都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盡管模型中只考慮了夏天氣溫對居民用電量的影響,沒有考慮居民在冬季用電取暖的問題,但溫度變化對居民用電負荷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若要建立更好的模型,或者說電力企業若要制定完善的電力需求管理策略,就要認真研究夏季和冬季的氣溫變化規律,掌握居民用電器數量、品種等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能源政策研究》編輯部,表12—1997年幾個國家居民家庭人均用電量能源政策研究[J], 9:1.2002; [2] 杭州市統計局,《杭州統計年鑒》(2001—2004),http://www.hzstats.gov.cn/index.asp ; [3] http://www.chinapower.com.cn/yearbook/ ; [4]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