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鎮老年人口居家養老探討
〔摘要〕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城鎮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因為老年人的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居家養老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推動居家養老良性發展.有利于促進和諧杜會的發展。 〔關鍵詞〕居家養老;社區;老年人口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的絕對值數量大,是世界之首。中國老齡人口接近1. 6億,占全球的老齡人口的五分之一,幾乎相當于英國、德國、瑞士、盧森堡四國的人口總和。21世紀是屬于老人的世紀,我國在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 5989億人,占總人口的12%。而據2006年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可知,中國人口老齡化在21世紀上半葉將不斷加深,尤其是未來的十多年間,人口老齡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 37億,老齡化水平達到30%,將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個比例會持續50年。 據2005 年11 月1 日零時全國人口1%的抽樣調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532 萬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671 萬人,占47. 30% ,其中65 歲及以上的人口306萬人,占8.67 % ,由此推算出居住在城鎮的65歲及以上的人口約為144.738 萬人。福州市60 歲以上的老年人有77. 7 萬,占戶籍人口的13 . 95 %。千百年來,人們認為養老是家庭問題,“養兒防老,是社會傳承的“孝文化”,但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作為一個老齡化社會,當人們老有所養遇到問題時,養老逐漸演化為社會問題,它不斷對我們傳統的養老模式提出挑戰。目前,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社會養老、社區養老、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目前福州老人主要的養老方式,但由于個體差異等各方面的原因,這種方式逐漸暴露出種種弊端,這些弊端需要社會養老和社區養老來補充。(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發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康復等服務設施和網點”。這不僅從根本上明確了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的主要問題,而且也為開展和加強我國社區養老助老服務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一是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是世界之首。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二是人口高齡化趨勢顯著。人口年齡結構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人口的高齡化即長壽化,目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約4. 7%的速度增長,達到1300萬,明顯快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預測2050年將達到1. 5可乙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 78 % 。這也是人口轉型時期老齡化的重要年齡特征。 三是“未富先老”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而中國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盡管2008年中國以4. 222萬億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國的人均GDP僅為2460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發展沒有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屬于未富先老。所以,為了搞好“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居家養老也就成了我們目前要探討的問題。 二、居家養老的服務類型、形式和內容 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民族傳統為支撐,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旧罾щy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也就是說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環境中,政府不必花過多的資金建設集中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區范圍內實行各種上門服務,為老年人提供購物、清掃、護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 一) 居家養老的類型 一是獨立型的居家養老,老年夫妻獨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單身老人獨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單身家庭;二是與子女合住型的居家養老,即傳統的多代同堂家庭。 ( 二)居家養老服務形式 一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二是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托”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 ( 三) 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客 社區照顧。社區照顧應分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和社區養老機構照料服務,其中,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居家老人照料服務又分為上門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上門照料服務的內容應包括家務型服務和護理型服務,服務對象應涵蓋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長期臥床不起老人。 社會參與是老人實現自身價值、尋求精神寄托、獲得心理滿足的需要。對于絕大多數老人來說,社區是他們參與社會的重要窗口和橋梁。社區應當為老人提供參與社會的途徑和舞臺。 社區活動。社區活動包括各種社區老年活動中心,不同規格的社區老年學校,各式各樣的社區老年文體活動,以及社區專門為老年人舉辦的各種活動。 社會支援。一些社會服務機構在市場經濟的原則下,以社區服務的名義在社區里開辦的各種為老年人所需要、所歡迎的項目和連鎖服務。 三、發展居家養老的意義 ( 一)居家養老的社會意義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成家壓力的增加,年輕人外出闖蕩的越來越多;經濟、住房等條件的改善,老年家庭空巢化呈明顯上升趨勢,傳統合住比例在下降;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許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結構呈倒金字塔形,“4 :2: 1”(4 個老人、1 對夫婦、1個孩子)家庭增多,傳統家庭的養老模式和觀念受到很大沖擊。預計到2030 年,每4 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而每對中年夫婦將要負責照顧4 位老人。有關資料表明,50 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將進人老年,預計到2010年,60歲以上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將達到80 %以上。且未來的“空巢”老人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將無法完全盡到贍養的責任。雖然大多數老年人都喜歡家庭養老,有兒孫繞膝、精神上能經常得到子女的慰籍,享受天倫之樂,但這種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參與社會活動的減少,心理上的孤獨感也會越來越強,他們需要得到子女的關懷、理解和精神安慰,老年人這種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是任何福利機構難以滿足的。據2005 年11 月 1 日零時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福建省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1 人,而這樣的小家庭,即核心家庭要全部勝任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是不可能的,老年人的家庭觀念比較牢固,地緣文化觀念濃厚,重視街坊鄰里的情感維系.他們對社區有較強的認同感、依賴感和歸屬感。因此倡導“居家生活,社區養老,社會服務”的養老理念,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方式。 ( 二) 居家養老的經濟意義 機構養老雖然能使老年人得到較好的照顧,但大多數老年人并不愿意去養老院,況且社會福利單位床位非常有限。目前,我國各種養老福利、公益設施的現狀也不容樂觀,一些護工、老年人公寓、適合老年人的樓房、廁所等少之又少。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 8萬個,養老床位120. 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 6張,與發達國家50至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群,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據福建省2005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 年末福建省總人口3535 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307 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7%。而全省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1700 張。那么大規模發展機構養老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也不符合中國國情。在福州,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一直占主導地位,作為老人來說,“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的,老人辛苦一生,最樂意的是在晚年時能夠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因此有的老人認為子女把自己送人養老院,就是遺棄自己。而有的子女雖然工作負擔重,但是也不愿將老人送人養老院,就是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另一面,一些早年退休的老人退休金較少,進養老院的費用也是一個家庭考慮的重要因素。當前政府財力杯水車薪,但又要必須解決“未富先老”的現實困難,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就在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社區養老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養老方式。 四、居家養老發展過程存在的困難 ( 一) 資金問題 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人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即使福建省人均GPD 在200 5年已達2237 美元,高于全國水平,但與發達國家多是人均CDP 在5000美元以上進人老年化社會有相當的差距,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人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2005 年末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 410.08萬人,其中參保職工321 .88 萬人,參保的離退休人員88. 2萬人。 社會養老的很多環節都需要資金,由于社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工作活動經費以及設施建設費用難以籌措。因此制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發展居家養老的資金應建立多元的籌措和運行機制。改革資金來源的單一渠道,多渠道籌措資金,采取財政撥款、社會集資、有獎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會出資等方式解決社區養老助老服務資金問題。政府要造就一個良好的環境,用實實在在的具體措施和保障,使投資渠道暢通,象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樣。 ( 二)服務人員問題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基本上是一些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就業相對困難的人員,服務內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務,素質有待提高。這支隊伍兒乎沒有接受過專業化、正規化的培訓。根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社區養老助老服務工作除了專業工作人員之外,還應有相應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作為支撐,組成諸如“老年服務小組”、“送溫暖小組”、“心理咨詢服務小組”、“孤老殘疾保護網絡”等志愿組織。他們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務是無償的和非盈利性質的。據了解目前福州市社區中的志愿者服務隊伍普遍不足,絕大多數社區根本沒有形成志愿者組織,也就談不上具有志愿者隊伍。 五、促進居家養老良性發展的具體舉措 ( 一) 建立老年家庭檔案 街道和社區責成人員負責為空巢家庭建立檔案。社區服務根據空巢家庭的要求實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務制。社區服務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便民服務的一般項目,特別應增加如修腳指甲、陪同看病等專門為老人的項目。有條件的地方,應該安裝有遠程中央控制和服務的電子呼叫系統。沒有條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區應組織建立聯系人制度。聯系人可以是健康的離退休老人、學齡孩子或其他社區內的志愿者。聯系人與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聯系,有問題則按街道和社區提出的應急辦法處理。即使安裝了電子呼叫系統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聯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區需要送飯的老人比較多,可以統一組織符合條件的食堂或飯館給老人營養配餐送餐。 ( 二) 建設老人活動站 養老院只能解決很少一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區進行。近年來,福州市社區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小區設置了簡單健身場所和老年活動之家,但離真正意義上的新型社區標準還有相當差距。老人們在經濟有了保障的同時,更渴望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增進生活的情趣,擴大社交的范圍,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如福建福州臺江上游社區老人活動站是社區老人的聚集地,很多老人習慣在這里聊天、看報紙、打麻將。社區老人基本上是本地人,熟悉很多風土人情,喜歡唱閩劇,社區老人自發組成樂師團,老人們自由地登臺演唱。老人活動站給老人提供了一個愉悅的場所,使老人之間交流多了。 ( 三)設立服務呼叫中心 有條件的地方可安裝電子呼叫系統。如北京市潘家園地區,從1999年在這建立“社區綜合服務呼叫網絡管理中心”,為所轄 1800 戶居民提供包括生活用品配送在內的各種服務。青島市的南區,創建了”社區綜合服務呼叫網絡”系統,將俗稱“一點通”的服務終端設到居民家中,由服務中心根據居民隨時提出的需求提供上門服務。由于這種“一點通”的使用特別簡單,因而尤其適合獨自居家、行動有障礙的老人使用。 ( 四) 設立“時間儲蓄” 社區服務志愿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所花費的勞動,以時間為單位記入個人服務儲備賬戶,等到自己年老需要接受他人服務時,就可以從自己的服務時間儲備賬戶中支取等值的服務時間!绫本┦谐枀^潘家園松榆里第一居委會自發籌辦”時間儲蓄”,組織低齡老人義務照顧高齡老人,并為服務者發放《服務卡》,用于記載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今后,可持卡在本居委會范圍內享受相等時間和質量的服務。南京市鼓樓區1999 年出臺了(鼓樓區社區助老服務儲備制度》。該制度規定,凡具有本區常住戶籍的16周歲以上社區居民可申請加人助老服務志愿者隊伍,領取《助老服務儲備卡》,憑卡在管理機構的安排下為老人無償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撫慰及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服務,服務時間以小時為單位記人儲備卡。服務者可在自己年老時支取服務時間儲蓄,也可將服務時間儲蓄轉讓給65 歲以上的直系親屬。上海市虹口區和靜安區先后出臺的( 老年生活護理互助會章程》及《管理辦法》也有相關規定。這種以互助服務為基礎、以低收人老人為對象的社區服務新方式無疑是一種適合國情、適合國人尊老敬老傳統的社區養老重要補充形式。”時間儲蓄”在更大范圍內動員了社會資源,節約了社會成本,不失為一種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新選擇。 ( 五)設立各種與老年人相關的組織機構 設立老年婚姻介紹所。在伴隨社會家庭小型化趨勢,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會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實就是自我養老意識的一種體現。設立社區老年婚姻介紹所,幫助孤寡、孤獨、離異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侶,互相照顧、互相關心、安度晚年,也應是社區養老助老服務不可缺少的內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強,可以大幅減輕兒女的壓力,間接節約社會資源。 開辦社區老年學校。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函授等多種方式,或采取集中授課的方式開辦老年書畫班、音樂班、舞蹈班、電腦班、外語班等,以滿足老年人繼續學習、求知的需求。 設立老年人才市場。老年群體是一個蘊含著極大開發價值的人才資源群體,尤其是離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設立社區老年人才市場,使老年人中的各類人才通過人才市場找到發揮余熱的場所,以自己的優勢再就業,繼續奉獻,參與社會發展,體現老年價值。這樣既為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又滿足了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開展老人法律援助。開展社區老人法律援助、咨詢、調解、庇護等服務活動,幫助老年人解決諸如喪偶、離異后的再婚問題;無子女及親人瞻養問題;老年人受虐待問題;家庭財產分割問題等等,維護和保障老年人權益,使其安度晚年。 六、服務隊伍社會化 建立一支由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伍。以專職人員為主休,兼職人員為輔助,青年志愿者為基礎,形成龐大的服務隊伍;充分動員社區公眾和年輕型的老年人參與自愿助老服務;增強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際間的互助意識。社區養老助老服務是一項長期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工作,要把它作為一個專業來研究和發展;要從專業院校選用相應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社區養老助老服務專業工作人員隊伍;還應分批選送在職工作人員到有關高;蚺嘤枡C構學習老年服務知識和技能;國家有關職能部門要制定老年服務職業資格標準,實行勞動準人制度,提高專業工作者隊伍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以上專業化措施,為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設立助老服務員崗位。服務于家庭養老的人員必須在養老機構取得相應的上崗資格,才能進人家庭服務。從社會角度來看,就是加強居家養老護理隊伍的建設,必須和普通的家政服務相區別。讓養老機構在社會養老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應該有相應的政策支持。目前福州市選取了西湖社區、楊橋社區、慶城社區三個社區作為助老服務項目的試點,政府出資聘請下崗工人為社區內的老人服務。社區聘請”公共護理員”,每人每月工資暫定為600 元,所需經費由區財政和街道各負擔一半。助老服務員必須熱愛老人和社會養老事業,能夠認識到養老事業雖然面對的是夕陽群體,但卻是朝陽事業,能夠安心工作;助老服務員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專業訓練,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包括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詢的能力和醫療護理專業的能力。助老服務員可以在家辦公,為社區內需要幫助的老人聯系提供小到送餐到戶,大到醫護上門的各類服務。社區助老服務員現在還只是免費為孤寡老人服務,她覺得對于一些家庭比較富裕的老人,今后可以適當收取一定的費用。助老服務員目的是給老人提供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社區服務員。 發揮社會志愿者的幫扶作用,通過志愿者的行動來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老齡問題。除青少年志愿者,杜區組織還可以把社區低齡老人、低保人員納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來。 七、結語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嵐清副總理曾強調指出,”老年人的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老齡工作的落腳點也應在社區“。2005 年末我國60 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34 億,占人口的11 %,預計到2010 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7 億,占人口的12 .5% ,2020 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3 億,占人口的17 %。解決老年居家老養老問題,是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責任。為此,發展社區服務養老,使社會的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幫助,不但可以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員擺脫沉重的負擔,將主要的精力用于國家建設,而且老年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顧,充分享受兒女親情的溫暖。由此可見,發展社區養老不僅僅是當代老年人的呼喚,也是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必須真正重視起來,以科學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積極應對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