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學的發展及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劉彬 摘要: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空前加快,形成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決的新問題;許多前所未有的知識、學科和職業,也因此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公共關系就是其中的一種。公共關系就是這樣一種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維持組織與公眾之間互利互惠的關系,而一個組織的成功或失敗取決于公眾。 關鍵詞:公共關系, 溝通, 理解, 和諧, 發展 概念介紹:國際公共關系協會(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所做的定義是:公共關系是一項經營管理的功能,屬于一種經常性與計劃性的工作,不論公私機構或組織,均通過它來保持與其相關的公眾之了解、同情和支持,亦即審度公眾的意見,使本機構的政策與措施盡量與之配合,再運用有計劃的大量資料,爭取建設性的合作,而獲致共同利益。 公共關系發展的淵源 1)現代文明與公共關系 18、19世紀,西方一些主要國家相繼進行的工業革命,拉開了人類社會大變革的序幕!斑@一變革是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這就是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現代化進程。有人估計,它將一直延續到22世紀。雖然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得有早有晚,發展的模式、經歷的階段各有不同,但卻表現出一些共同的趨勢和特征,即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科學技術帶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政治的民主化與法治化、人的觀念和素質的更新以及社會關系結構的變化。正是以這些特征為主所構成的現代文明,為公共關系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和客觀需要。 2)現代公共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公共關系”源于英語的“Public Relations”一詞,也被譯為“公眾關系”。今天人們常說的“公共關系”,主要包含四層意思:社會組織與其公眾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專門為協調這些關系而進行的活動與工作,由此而形成的一種現代社會意識,以這些關系及其溝通協調工作為對象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但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公共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卻經歷了一個逐漸演變、深入的過程。 究竟是誰創造了英語的“Public Relations”一詞,尚無確考。據說美國第三位總統托馬斯·杰斐遜1802年已在國會發表的一項聲明中使用了該詞,以替代“精神狀態”。也有人認為,該詞最先被使用是在1882年,當時,紐約的一位律師多爾曼·伊頓在耶魯大學法學院以“公共關系與法律職業的責任”為題進行了一次演講。但是,“公共關系”一詞的詞義在19世紀還較為模糊,在使用時也多有所指。直到20世紀初,隨著一批提供宣傳、咨詢等公共服務的專門組織在美國的相繼出現,才使公共關系在實踐中形成較明確的內涵,并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和工作而開始趨向成熟。 3)公共關系活動在美國的興起 在美國,雖然作為客觀存在的公眾關系早已有之,也有人試圖通過報刊宣傳等方式來影響公眾,以達到不同的政治和經濟目的。但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才開始比較自覺地認識公眾和公眾關系的重要性。 新興的公共關系事業在美國開始迅速發展,相繼出現了一批公共關系公司和專家,一些大公司也先后設立了專門的公共關系機構。1924年,《芝加哥論壇報》發表社論,指出公共關系已成為一種專門職業、一種管理藝術和一門科學,應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這標志著現代公共關系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4)公共關系在二戰后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短短幾年間,公共關系事業迅速擴展到歐洲許多國家,在中美洲、南美洲一些國家和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南非等國,都活躍著“公關顧問”的身影。40年代末、50年代初,不少國家成立了公共關系協會,1955年,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簡稱IPRA)在英國倫敦宣告成立,后將其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現有會員上千人,分布于歐、美、亞、非、大洋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標志著公共關系已成長為一項全球性事業。 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的現狀與未來 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企業間缺乏市場競爭,眾多社會組織之間除了垂直的行政關系之外,很少有橫向的關系和交流,也不存在現在意義上的公眾與公眾關系。因而長期以來,人們幾乎不知道什么是現代的公共關系。1978年以后開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走出了以往的孤立、封閉狀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原本簡單、固化的社會關系結構也開始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商品和市場經濟逐步取代舊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穩步推進;企業等各類社會組織的性質、職能、作用及其生存環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更是迅速發展,不僅密切了中國與世界、企業與市場、組織與公眾的關系,而且也改變著社會的知識體系、交往方式和關系格局。正是在這樣一種新的社會背景下,現代的公共關系也很快地從國外傳入,并相繼形成了兩次熱潮,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起伏。我國公共關系事業從無到有、波瀾起伏的歷程,可以說是成就與問題并存,壓力與希望同在。其中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總結,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需要思索。 在20世紀60年代,現代公共關系出現于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很快被那里的企業和社會所接受,并在實踐中有所變化和創新。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全面展開,國家在廣東深圳設立了第一個開放的經濟特區,并在賓館、酒店業率先引進外資,創辦了一批較早的“三資”企業,它們按照海外的管理模式,設立了公共關系部,開展不同形式的公共關系工作。這種作法及其明顯效果,令沿海地區的企業界耳目一新,并很快起而仿效。 部分企業的公共關系實踐及其效果,引起了新聞界和高校部分教師的關注。他們一方面熱情宣傳、報道,在報刊、廣播、電視上廣為介紹;另一方面翻譯引進、編寫教材,開辦各種培訓班,向人們講授公共關系理論,這些活動又恰恰適應了當時眾多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迫切需要,因而使現代化公共關系在我國從一開始就呈現出異呼尋常的發展速度,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短短幾年間,最初的“公關熱”已自南而北、從東往西,以眾多形式和途徑涌向全國。 世紀之交,年輕的中國公共關系事業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同時又充滿著生機和希望。正如在1999年8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省市公共關系組織聯席會議上審議通過的“21世紀中國公共關系展望”所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和‘形象’問題的提出,為新世紀中國公關實務的開展提出了良好環境和豐富內涵;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對公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新世紀中國公關教育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信息產業的形成,為新世紀中國公關傳播手段的創新和現代化提供了機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為開展國際公關業務提供了機會,加速了中國公關與國際接軌的進程;政治體制的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對各級公關社團組織賦予了新的使命,為中國公關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建設提供了機遇!币虼,公共關系將出現主體多元化、客體專門化的趨勢,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將向高層次發展,公共關系手段的高科技化進程將大大加快,公共關系的產業化、職業化建設等也將取得新突破。 現代公共關系的廣泛影響 現代公共關系事業出現以來,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無論是對組織、社會,還是個人,都已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可以預料,21世紀既是一個國際競爭日漸加劇的世紀,同時又是一個需要人們和平共處、相互協作,面對人類的各種共同問題的時代。而以“溝通、理解、和諧、發展”為宗旨的現代公共關系也必將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成為一種積極的時代精神和交往準則。
參考文獻: 《公共關系學》,熊源偉主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公共關系原理與應用》,王維平等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關系學》,張克非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公關語言學》,吳波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關系教程》,[美]斯各特·卡特里普等著,明安香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