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
[摘要]: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但不成熟,行政色彩濃,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在此經濟環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在缺陷,加上相關法規制度不健全及與之配套的監管政策不完善,由此產生盈余管理的濫用造成了嚴重會計失真,誤導投資者,損害了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主要是人會計手段和非會計手段兩方面來實現不當盈余管理。解決它也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供解決之道。 [關鍵詞] 盈余管理 會計信息 資產重組 關聯交易 非經常性損益 會計政策 一、研究背景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8月,我國深滬股市共有境內上市公司數(A、B)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滬市2000多家,但是我國證券市場依然不成熟,且行政色彩較濃,如為國企融資,為國企改革。許多上市公司與地方政府緊密聯系,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在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在缺陷,加上相關法規制度不健全及與之配套的監管政策不完善,因此產生的盈余管理的濫用造成了嚴重會計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為逃避監管,懲罰或謀求其他利益,在資產重組和關聯交易方面大做文章,雖然在新的會計制度與修訂的會計準則頒布之后,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不當盈余管理行為仍嚴重。 二、國內外文獻 國內文獻:魏詩、陸正飛、單宏偉在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發表《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管理的行為,發現不管是虧損公司還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卻相當依賴非經常性收益。吳聯生,薄仙慧,王亞平(2007)在2007年08期《經濟研究》上發表文章,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進行研究,運用數學估計的方法,對股票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晨理程度的問題進行研究。結論表明,股票市場確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國外文獻:特里沃菲爾德(2005)以1993-2000美國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對盈余管理與高等激動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股權激動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發生為滿正盈余預期而進行盈余管理。愛普里克萊(2006)經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盈余操縱之間存在非線性期相關關系,盈余管理與CEO是為葒區州委員會成員是正相關,與CEO持有股份數量是負相關,與審計委員會中是否有外部股東是負相關。 三、主要觀點: 美國會計學教授,希歷卡惠倫(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在編制財務報告和規劃交易時,利用職業判斷來變更財務報告,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經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決策,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結論。美國會計學者斯科特(sgtt)(2000)認為盈余管理指“在公認會之一原則允許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經營在對一系列會計政策進行選擇時會采用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國內學者觀點:鄒小凡,陳雪潔(2002)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因對其達到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約束下選擇最有利會計政策,使報告盈余達到預期水準,最終使得公司價值最大化。李古棟(2006)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會計報告為獲取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還包括那些能夠影響會計盈余的政治游說活動等,該行為最終會導致財務報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綜合以上國內外觀點,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規及會計原則所允許的范圍內,企業管理當局利用各種會計或非會計手段,利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領域以及會計原則的可選擇性,運用一定的會計程序和會計的處理方法,對財務報告中有關盈余信息披露或與其相關的輔助信息進行管理,最終導致財務報告不能公允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行為,其目的是誤導以公司經營業績為基礎利益相關者的決策,以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最大化。 四、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上市公司在利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多種問題,可以從會計手段和非會計手段兩面進行總結。用會計手段盈余管理:
(1)會計政策與估計變更 包括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變更無形資產推銷年限,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其它會計政策的變更等。企業一般傾向于選擇最能體現其現實意圖的會計政策和方法。會計政策一經選擇不得變更,而我國實際情況為許多上市公司經常通過會計政策方法的選擇與變更獲得額外會計收益,原因是其選擇變更成本比較低,變更程序比較容易。 (2)費用與收益的提前或延遲確認 一是提前確定收入,即在銷售完成之前,還沒有完成滿足銷售確定條件下就記作企業收益,將后期利潤移到本期。二是遞延收益,主要發生在企業預期利潤減少的情況下。對于費用的盈余管理行為也分為提前確認和延遲確認的兩種方法。提前確認費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額計提相關資產的誠值準備,一次性沖銷不良資產賬面價值等。延遲確認費用的方法有潛虧掛賬、費用支出資本化等。 利用非會計手段進行盈余管理 (1)關聯交易。指在關聯往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如關聯之間的購銷業務,代理和租貸等。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卻是從因公司剝離出來的,造成了大股東絕對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與改制前的公司之間大多存在的關聯交易。利用關聯交易調整業績是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2)資產重組:指公司為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以垃圾換黃金,將企業外部巨額利潤注入企業內部,以及將虧損輸出企業,實現利潤轉移。 五、解決對策: 1.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準則是準則的各利益相關相互博弈產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會計準則中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和可變更性是企業管理者而進行不當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參照國際慣例進一步修訂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以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部人員激勵機制。公司治理結構與激勵機制是盈余管理主要動因,因此,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制度安排,來起到對內部人員的監督制約,以及如何克服我國業務公司“一股獨大”弊端,對遏制盈余管理部重要。 3.建立道德評價標準,塑造良好職業道德,加強對會計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地方官員教育,提高素質,使其認識到不當盈余管理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危害。 六:借鑒與運用 我國特殊的經濟發展背景給盈余管理留下了隱患,盈余管理作為現在經濟環境產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過度盈余管理已成毒瘤,危害以擴大到經濟以外,因此必須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進行整理,從理論和實踐面對該問題提供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楊成文,齊得義,吳濤;《會計政策選擇與會計信息及股票市場的關系探討》;《商業研究》;2005年12期 2:王衛波;《新會計準則中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均衡》;《財會月刊》;2006年22期 3:馬丁娜;《關于企業內部沖突的制度博弈分析》;《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