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思考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場中可交易的金融資產,是用來證明貸者與借者之間融通貨幣余缺的書面證明,它用于交換、結算、投資、融資的各種貨幣性手段,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其最基本的要素為支付的金額與支付條件。其中我查閱很多資料上顯示不同形式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金融風險。因為無論是基本金融工具還是衍生金融工具,目前都已經成為國際會計界關注的問題。基本金融工具雖然已經在會計報表中確認,但它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不具有實時性,很難為報表使用。所以出現了很多金融學界的學士都對其中衍生金融工具確認問題上具有獨到的見解和研究。 一、關于金融工具會計所涉及的問題 一般上來說會計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分為三類,即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會計披露。所以,金融工具會計涉及的問題也就可以歸為三塊,即金融工具確認、金融工具計量和金融工具披露。 1、要理解金融工具確認,有必要先了解會計確認,會計確認就是要想辦法將已經發生的業務先記賬,記賬之后再如何“過”到期末財務報表上去。但具體到某項金融工具業務時,問題會變得復雜一些。比如,某個企業簽訂了一項購買債券遠期合同,這個企業要記賬嗎?為何要記,記作什么,是作為一項資產,還是一項負債,還是一項其他什么會計要素?假定確認下來要記的會計要素,接下來就該涉及記多少金額了(這已涉及計量了,后面再討論)。單就這個企業要不要記賬這個問題,企業工作人員就會爭議很長一段時間。一部分人認為,簽一項購買債券遠期合同,并不需要馬上就支付購買債券的錢,記賬干什么?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只要成為債券遠期合同的一方,就有不可撤消的履約責任。因此,會計上要反映出來。從會計原理上講,后一種意見是有道理的。但是,通過資料顯示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多數人認為簽訂一項債券遠期合同是不需要記賬的。推而廣之,簽訂任何一項衍生工具合同,也是可以不記賬的。所以,才有等到衍生工具要實際交割或提前結算時才發現,衍生工具附著的各種風險才顯現,而往往到了這個時候,衍生金融工具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已經較大甚至巨大!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這方面的問題,有一個結論是顯然的,那就是金融工具會計確認條件上出了問題。 2、會計計量又指什么呢?從最本質的意義上講,計量就是要做兩件事,即選一種“尺子”,再使這把尺子來量東西。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表述,就是要確定一種計量屬性,并用該屬性來確定金額。顯然,(金融工具)計量可分為最初記賬時的計量,以及最初記賬后再計量(比如期末計量)兩種情形。從相對的意義上講,金融工具初始計量要簡單一些,難就難在后續計量。圍繞后續計量的問題十分豐富。比如,選什么計量屬性,是成本、攤余成本還是公允價值?如果選了攤余成本,是采用實際利率法攤余成本,還是名義利率法攤余成本?如果選了公允價值,那么兩個會計期末之間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到什么地方去?記作損益,還是暫時“存在”權益中?再說,如果選擇了期末采用歷史或攤余成本計量,還會涉及金融資產減值問題。無論是金融工具計量屬性的選擇,還是確定公允價值變動的“去處”,或是復雜的金融資產減值,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順著金融工具計量再往深處考慮,還有一個套期保值業務如何處理的問題。在如今多變的世界里,金融工具風險是避不開的。面對這些風險,金融工具會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要說答案不難得到,那就是充分反映。但如何去充分反映,則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很多專業人士探討或嘗試過不同的辦法。因為現在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所以套期會計就要“復雜地”存在下來,要將套期保值業務分為公允價值套期和現金流量套期兩類,并分別進行處理。3、披露是會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試想一下,確認和計量的最終歸屬是什么,實際上就是要將確認和計量結果告訴那些有權獲知會計的人,這就是大概念意義上的披露。實際上,在會計上有時將披露限定在財務報表附注中的說明,因此又常常將在表內的“披露”改稱為列報。當列報和披露兩個詞同時出現時,披露便成了小概念意義上的“披露”。而金融工具披露,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與在財務報表內所列報的(數據)是密切相關的,甚至可以認為是一個有機整體。從這個意義講,金融工具披露與金融工具列報一樣重要。如何才能體現這一點?從基本思路上就是要著重于金融工具的風險數據披露,要有利于那些關心財務報表的人士準確把握一個特定的企業因為金融工具業務而承擔的風險。而風險數據披露至少應涵蓋如下內容(僅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是哪些,是采用哪些方法或手段來管理的,對應的會計政策主要有哪些,衍生工具的分類使用情況,不同類別衍生工具的公允價值及其變動記在權益項下還是當期損益中;企業采用哪些方法或手段來確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的這些問題可能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推論和實踐。 二、衍生金融工具即公允價值的作用 根據資料上先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含義,它又稱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產品等,顧名思義,是與原生金融工具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和約、債券、股票、外匯等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其價值依賴于標的資產價值變動的合約。這種合約可以是標準化的,也可以是非標準化的。標準化合約是指其標的資產(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標準化的,因此此類合約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非標準化合約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因此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比如遠期合約。 衍生金融工具在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金融活動。但是通過準則的制定并不能消除企業內部會計系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操縱會計報告的動機,也就不能保證企業會計系統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的可靠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部分學者和研究人員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會計分支進行研究,實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充分、可靠的報告和披露。也得到一部分學者贊同這一觀點。 但同時傳統財務會計可靠性的追求,使得財務會計要素得到確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可靠計量。如果金額難以最終確定,就不能作為會計報表要素加以確認。與一直以來采用可靠性為信息質量特征的基礎的會計模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更注重相關性這一特征。在對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對相關性的要求較高,凡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決策有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要在會計報表中加以反映,就必須要達到相應的可靠計量的要求,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面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選擇。目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會計師在進行實務操作時的職業判斷留有余地。。。那讓我們回顧一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屬性問題,它的衍生也是與歷史成本有些聯系的。因為歷史成本一直是計量的主要模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涌現,歷史成本逐漸難以應付局面。打個比方,在一場商業買賣中,因為一些原因對一方交易者來說是盈利,對于另一方來說就可能是虧損甚至是巨額虧損。顯然,這種變化在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會計理論下無法表現,這便要求企業采用新的計量標準。同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沒有初始凈投資或是初始凈投資很少,交易在未來發生,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來代表歷史成本,因此,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應運而生了。雖然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直充滿重重阻力,但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卻在不斷擴大,即從金融工具擴展到其他項目的計量上。從國際上看,運用公允價值的這一屬性計量在大多數。雖然公允價值在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也應看到,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再次將“公允價值”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在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就是在會計制度相對完善的美國、歐洲、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由于濫用公允價值而發生的財務丑聞。這就要求到會計師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要承擔較高責任。其中對于企業與會計師都有著一定風險。 三、對于未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思考 隨著科技和人文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衍生金融工具也會因為市場的發展不斷得到創新,種類更加繁多,性質更加復雜。所以,對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研究也會有進一步的探索,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更加完善。增強他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就如公允價值,它在理論基礎、計價技術得到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也許它也會成為衍生金融工具甚至是全部金融工具的惟一計量屬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