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環保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簡稱USEPA)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環境成本問題進行研究,1995年發表了《作為經營管理工具的環境會計指南:關鍵詞和術語》,界定了環境成本的范圍;研究認為,一個公司如何定義環境成本,取決于其打算如何使用這些信息做出決策,如成本分配、資本預算、產品或過程設計、其他管理決策等,并且公司的規模與范圍不同,界定環境成本也會不一樣。2001年5月,日本環境廳發表了《環境會計系統的導入指南(2000年報告)》,把企業經營活動按照與環境影響的關系,分為生產經營活動、管理活動、研究開發活動、社會活動四個領域,并按照與這四個領域相對應的形式,對環境保護成本進行了相應的分類。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專家工作組1998年2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15次會議提供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討論稿)》,重點探討了企業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等問題,其中也包括企業環境成本的定義,計量與信息披露等方面,并重點從會計核算理論方面探討了環境成本。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凈國民福利指標(Net National Welfare),主要是將環境污染列入考慮之中,國家制定出每一項污染的允許標準,超過污染標準的,列出改善所需經費,這些改善經費必須從GDP中扣除。1978年挪威開始資源環境的核算,建立了包括能源核算、魚類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廢氣排放、水污染物(主要人口和農業)、廢舊物品再生利用、環境費用支出等項目的詳盡統計制度。隨后芬蘭也建立了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其內容包括森林資源核算、環境保護支出費用統計和廢氣排放調查3項。1989年,盧佩托(Rober Repeto)等提出凈國內生產指標(Net Domestic Product),重點考慮了自然資源的損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1990年,墨西哥在聯合國的支持下,率先實行了綠色GDP,將石油、各種用地、水、空氣、土壤和森林列入環境經濟核算范圍。
美國環境管理會計(EMA)的研究與應用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這主要是得益于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簡稱EPA)的有力推動。EPA與特勒斯協會合作開發的P2/FNANCE軟件(Pollution Prevention Financial Analysis and Cost eva luation System,污染防止有關的財務分析與成本評估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在資本預算決策中考慮環境成本因素。這是一種從財務上評價環境污染防止投資計劃的模式。只需要輸入默認參數、初始投資成本和年度經營成本,該軟件就可以按投資后5年、10年、15年的收益性,自動生成方案摘要、現金流分析和營利性分析(采用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折現的回收期三個指標)等報告。它主要在節省能源投資等經濟性評價方面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