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并稱為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其中,作為最古老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存款準備金的制度和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銀行制度的發展,存款準備金的作用逐步得到演變和發揮。近年來,對于存款準備金制度及其作用在理論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存款準備金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漸弱化的趨勢,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或紛紛取消存款準備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準備金進行貨幣調控,這是否意味著存款準備金這一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我國,卻頻頻使用這一劇烈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討關于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及其政策效應問題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中國貨幣政策調整中許多現實問題的認識,有助于弄清影響存款準備金作用效果的體制性和制度性問題,從而為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1984年開始實施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存款準備金率經過了多次調整,經過二十多年的完善,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在貨幣政策中占有越來越重要地位。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逐漸增多,但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對央行貨幣政策的運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全年是否會動用準備金工具須視具體情況而定。本文結合我國情況,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提出了建議。 中文 貨幣政策工具 經濟復蘇 通貨膨脹 英文 Monetary policy tools Economic recovery Countermeasure 3. 脫產碩士生最遲于入學后第四學期完成,完成后交研究生處及系部保存,以便申請 論文答辯時,供學位委員會審查學位時參考。 4. 在課題執行過程中,系部應進行檢查,檢查情況及變動情況記錄在表內。
一、立論依據 (包括項目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并附主要參考文獻及出處) 1、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2007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可以說這次危機是百年一遇的,那么個大經濟體對于危機的反應也是前所未有、空前規模。不過在經歷了2009年的經濟“修復”過程,全球經濟逐步進入復蘇通道。2009年我國經濟復蘇向好勢頭明顯,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的積極因素繼續增多,經濟增長持續回升,經濟主體信心日益加強;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工業生產增速穩步提升;國內需求穩步走高,投資快速增長,消費需求不斷擴大,進出口降幅明顯收窄。2010年央行工作會議為今年的貨幣政策實施定下了基調。多位分析人士解讀后表示,今年貨幣政策主要操作工具仍將以數量型為主,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難成主要政策工具。201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05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2%。2010年一季度信貸超速已成定局。分析人士稱,短期內溫和的通脹形勢、3月信貸相對放緩,緩解了近期出臺“重型”貨幣政策的必要性,但未來貨幣政策可能繼續收緊“韁繩”。中國人民銀行在2010年5月2日宣布,決定自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暫不上調。這是央行年內第三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此次調整完成后,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將達到17%,距2008年6月的17.5%的高點僅有一步之遙。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凍結的資金預計將超過3000億元。數據顯示,2010 年3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回落至22.50%,正在向著17%的調控目標有序回落。狹義貨幣供應量(M1)也連續第2個月回落。根據全年7.5萬億元新增貸款和全年均衡投放的要求,M2和M1增速將于第四季度回落至20%以內,這一態勢將有助于減緩通脹壓力并穩定通脹預期。實踐證明法定存款準備金這一貨幣政策的基本工具的作用之猛烈,所以在世界各國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央行的操作范圍,但在我國卻是在頻繁使用。1998年以來的這段時間,我國經濟運行既出現了通貨緊縮、經濟增長乏力的階段,又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我國法定存款住準備金相對頻繁變動的時期,但是傳導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根據歷史經驗和西方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會根據經濟條件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因此在分析了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得出,今后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不會進行頻繁的調整。本論文將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實施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借鑒歷史和各國的成功經驗,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運用進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意義 由于各國經濟狀況和國情不同,而實施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也不完全相同,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使用不當,會是經濟情況惡化,導致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都不利于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加劇國際間緊張的形勢。給我國造成巨大的壓力。在當前經濟復蘇的環境下研究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具有現實和理論意義。 (1)有利于我們根據現實的經濟形勢制定適合的貨幣政策,采用正確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 (2)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3)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有利于世界經濟的整體復蘇。 2、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弗里德曼(1960)首次提出以市場利率對準備金支付利息以消除與準備金率相關聯的對經濟的扭曲以來,理論界圍繞準備金率政策形成的準備金稅、貨幣政策有效性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雖存在很大爭論,但是分歧并不大。其中有學者在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后認為,基于按短期市場利率水平對準備金付息,準備金付息利率構成基準利率,對存款準備金付息可以發揮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功能。 凱恩斯(1983)認為:有效儲蓄之數量乃定于投資數量,而在充分就業限度以內,鼓勵投資者乃是低利率。故我們最好參照資本之邊際效率表,把利率減到低一點,可以達到充分就業。 Richard T.Froyen and Kenneth J.Kopecky(1983)認為短期內存款準備金率變動對貨幣總量的影響,指出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會影響貨幣的預期價值和貨幣總量,從而對金融市場(包括證券市場)產生影響。 Weiner.Stuart E(1992)認為,現今各國對貨幣政策的焦點放在利率控制上,雖然短期內央行是將市場利率作為操作目標,但是在更長期的操作中,央行還是力圖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于是在這種操作程序下,存款準備金政策不僅是直接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同時還是一種控制短期市場利率的便利工具。 GordonH Sellon Jr和Stuart E Weiner(1997)通過研究加拿大、英國、新西蘭已取消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三個國家的短期市場利率波動程度認為,短期市場波動程度與沒有準備金之間沒有必要的關聯,在這些國家所觀察到的利率波動更多的是因為機構性的調整,與沒有存款準備金關系很小。 Kevin Clinton(1997)認為采取零準備金制度的主要原因:準備金無利息,這就實際上是種額外稅,商業銀行能夠通過降低存款利率,提高貸款利率的方式將這個稅轉嫁給客戶,特別是小額存款人和貸款人;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與金融機構相同的服務.卻不必交納準備金;大銀行集團將存款轉移到下屬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逃避交納準備金;境內外銀行業務融合,致使準備金制度的貫徹和有效運作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James D.Hamilton(1998)認為了影響存款準備金率的因素,并研究了存款準備金的調整產生的影響,指出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會提高利率,從而影響金融市場。 Goodfriend(2002)首次提出并使用“準備金付息制度”概念,他認為準備金付息制度工具可改造成為與公開市場業務一樣重要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且會比現行的聯邦基金利率為目標的操作程序,更廣泛也更有效地控制短期利率。 本.伯克南(2006)認為:貨幣政策,無論是中央銀行單獨制定,還是由中央銀行與其他政府部門共同決策,已經成為一項最重要的政府職責。一個新的共識正在形成,即穩定的低通貨膨脹對于市場驅動的增長來說非常重要,而貨幣政策是影響通貨膨脹的最直接的決定因素。進一步講,在政府影響經濟的所有政策手段中,貨幣政策已經被證明是實現中期穩定目標的最具靈活性的工具。
二、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建立較晚,綜觀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周正慶(199)認為:中國的存款準備從一開始設立就著眼于資金結構調整功能。……在準備金較高的前提下,主要以運用再貸款手段運用這塊資金,既有吞吐基礎貨幣的總量功能,又有調劑地區間、部門資金余缺的結構調整功能。 戴有根(1998)認為:長期以來,我國中央銀行集中存款準備金,不是用于金融機構保支付和日常清算資金的需要,而是由中央銀行將這些資金又用于發放貸款,支持農副產品收購和某些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的資金需要。 李春琦(2002)認為:對于增強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微觀方面:培育市場客體(金融市場、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規范市場主題(企業、居民和銀行)行為;完善市場信息。(2)宏觀方面:提高政府決策;保持中央銀行一定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加強財政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協調;加強對周期性波動的預測;正確實施國際貨幣政策。(3)操作技術方面:把握調控“點”和“度”,正確使用預期與“微調”。在調控的“點”上,由于政策所存在的時滯因素,要學會打提前量;在調控的力度上,為避免經濟的過大波動,要注重微調。 戴根有(2002)認為:人民銀行在需要大量回收市場資金而手中債權又不足時,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可以取得比正回購更好的效果。將正回購轉化為中央銀行票據,有效增加了中央銀行操作工具。 安輝、范立夫(2003)認為準備金制度調整的國際趨勢表明,由于準備金不付息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其效用也隨著金融業的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遷,各國普遍對準備金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的一個方向是降低甚至取消準備金要求,以徹底消除這些問題,改革的另一個方向是對準備金直接或間接支付利息。國際上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向有著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體系的不同歷史變遷,尤其是金融創新和各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導致準備金制度存在的基礎和對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存在重要差異。對 準備金付息是我國金融業現實條件與環境約束下的最優選擇。 杜厚文、黃泰巖(2003)認為:中央銀行一方面要運用所掌握的貨幣政策手段以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擴大內需,支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正確處理防范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堅持商業信貸原則,保證貸款質量,防范金融風險;又要努力完善金融服務,拓寬服務領域,運用信貸杠桿促進擴大內需和增加出口,積極支持經濟增長。 巴曙松(2004)認為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體現了現代金融監管的正向激勵和激勵相容的發展趨勢;是中央銀行從貨幣監管角度支持機構監管落實資本金約束機制的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結構性調整的功能,但是也可能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從貨幣供應量角度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引導市場預期。 魏永芬(2006)認為導致我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對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本身,而是對超額準備金規定的利率水平過高,導致利率體系的嚴重扭曲。從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演變過程看,越來越多的國家由過去對存款準備金不支付利息而轉為支付利息,我國理論界關于要求與國際接軌而最終取消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的證據不足。 李揚、余維彬(2006)認為超額準備金利率是中央銀行對存款貨幣銀行存放在央行中超出其法定準備金率要求的準備金存款支付的利率。這個利率是中國特有的。眾所周知,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提取準備金的安排,貨幣當局事實上對存款貨幣銀行吸收的存款課征了“稅收”。既然功能與課稅相仿,不對存款準備金提供利息便是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我國的情況則不是這樣。長期以來,我們是對存款準備金提供利息收入的,目前的利率為0.99%。實踐顯示,這種制度扭曲了存款準備金的功能。 吳麗華、傅春(2006)認為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央行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影響力極大,準備金率制度甚至獲得了貨幣政策之“巨斧”的美稱。但是它有其自身的缺點: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調控貨幣供給的工具、而且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的影響。從我國近年的情況來看,調節存款準備金率作用有限。 劉偉、蔡志洲(2006)認為由于外匯占款的原因導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的情形還會持續。在這種情況下解決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問題,不能靠調整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這樣通常意義上的貨幣政策。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2006)提出加強宏觀調控、抑制經濟過熱可供選擇的手段,其中貨幣政策中比較常用的是通過升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會在短時間內顯現且持續時間較長,對解決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問題能夠取得積極效果。 趙丙奇(2006)認為提出中央管理農信社,可以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多種手段,中央的管理意圖可以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稅率等多種財政貨幣政策來實現。 汪洋(2009)認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實質就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完全依賴人民銀行的資金供給,這既約束了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潛力,又能直接干預商業銀行的資金投向,從而實現其結構調整的目的。換言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背后實質是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控制的加強,這并沒有因為二級銀行制度的轉變而有所改變。 參考文獻: [1] 2009年統計年鑒。 [2]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周正慶:中國貨幣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 [4] 李春琦: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理論與實踐[R], 1998 [6] 杜厚文、黃泰巖:通貨緊縮下的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 [7] 本.S.伯南克、托馬斯.勞巴克:通貨膨脹目標制國際經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6 [8] 鄭振龍: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比較[J]城市金融論壇,2000.6 [9] 任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與啟示[J]天津大學學報,2002.1 [10] 朱艷麗:淺談我國存款準備金的實踐過程及政策建議[J]金融時報,2001.3 [11] 李揚,彭興韻:存款準備金與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貨幣政策效應[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5 [12] 戴根有: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及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理論與實踐[M]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11 [13] 張士軍:存款準備金制度國際比較及發展趨勢研究[D],河北大學,2003 [14] 范從來:論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4.06 [15] 樊衛東:中國利率市場化研究[R]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16] 李揚、余維彬:全球經濟失衡及中國面臨的挑戰[J]國際金融研究,2006.2 [17] 高曉紅、王靜,金融創新與貨幣政策,沖擊與變革〔J〕,財經問題研究,2002 [18] 龔浩成、戴國強:2000中國金融發展報告[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19] 安輝、范立夫: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調整的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現實選擇[J]國際金融研究,2003.1 [20] 趙丙奇:農村信用社監管體制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6.1 [21] 胡海鷗、吳國祥:中國金融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4 [22] 李國疆,我國的貨幣政策效應:問題、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2.02 [23] 聞潛、巴曙松: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國際經驗與中國準備金政策的調整[J],國際金融研究,1997.4 [24]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法定準備金:歷史、現狀及潛在變革,存款準備金制度理論與實踐[M]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11 [25] 張立堅,我國金融機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項政策工具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3 [26] 高麗娟: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我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實證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7] 李瑩: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及其政策效應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7 [28] 史紅芳:完善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29] 方彤妍:我國央行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30] 王相東:存款準備金政策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D],吉林大學,2009 [31] 謝云山:試論我國利率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財經研究,2000.1 [32] 葉興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及其影響[J],經濟師,2001.9 [33] 張杰:何種金融制度安排更有利于轉軌中的儲蓄動員與金融支持[J]金融研究,1998.12 [34] 吳麗華、傅春: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困境及對策[J]新金融,2006.5 [35] 劉偉、蔡志洲:中國宏觀調控方式面臨挑戰和改革[J]經濟導刊,2006.6 [36] 趙慈拉,對我國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的分析與探討[J]上海金融,2001.5 [37] 趙進文、閔捷: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效果非對稱性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 02 [38] 辛樹人: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與金融穩定[J]金融研究2005.11 [39] 魏永芬:我國是否應該取消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J]金融研究,2006.2 [40] 張敬國:存款準備金制度與金融調控[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1 [41] 任英華、許滌龍:國際準則框架下貨幣總量測度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 04 [42] 唐詩:對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認識[J]大眾商務,2009.9 [43] 汪洋: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4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serve requirements on foreigncurrency deposits,March/1995. [45]Schaechter,Andrea,2001,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tion Policy and the Central Bank’s Balance Sheet,”IMF Working Paper,No.01/149. [46]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94,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Purposes & Functions.8th edition,Washingtion,D.C.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關鍵問題及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實踐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1)本論文的研究目標: 本論文通過對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和我國的經濟環境進行分析,結合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歷史經驗,為我國今后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提供對策研究。 (2)本論文的研究內容如下: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概述 第一節 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概述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定義及分類 二、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主要內容 三、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功能分析 第二節 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理論認識 一、西方國家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觀點分析 二、我國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理論研究 第二章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實踐及問題分析 第一節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實踐 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出臺 二、改革開放后第二階段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具體運用 三、現階段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實施分析 第二節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運用中的問題分析 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理論中存在的問題 二、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 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運用中的傳導的比較分析 第一節 法定存款準備金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傳導的比較分析 貨幣政策三大政策工具之間的傳導分析 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與間接貨幣政策工具的傳導分析 第二節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的傳導效果分析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階段性有效分析 二、影響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傳導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對策建議 第一節 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研究分析 一、 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分析 二、 現階段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繼續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實踐中的對策研究 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發展趨勢 二、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實踐中的改革與完善 三、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實施效果預測 結束語
(3)本論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和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 (2)在對國外國外經濟環境下各國的貨幣政策及政策工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為我國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提出借鑒 (3)對我國現階段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和經濟發展狀況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 (4)針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條件和效果,提出了當前經濟復蘇環境下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建議。 (4)本論文擬采取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內容分四章展開(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第一章是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理論分析,分析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定義、分類、功能并且分析了我不同的國家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理論認識。在第二章中,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實踐及問題分析,分析了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運用實踐,和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理論上存在的問題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第三章中,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運用中的傳導進行分析,主要研究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和其它貨幣政策工具在傳導方面的主要區別,由此得出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在傳導效果及有效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論述為第四章建議的提出提供了良好的鋪墊。第四章,本文的重點和落腳點。通過對西方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和我國的歷史經驗進行分析,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繼續存在的意義進行分析,了解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發展趨勢,為完善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提出對策建議。
圖1 研究框架圖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貨幣銀行學和經濟學的有關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并運用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國內與國際相結合,一般與特殊相結合,現實與發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思路上采用了比較研究和個案分析等方法,力求達到順應改革潮流發展我國貨幣政策以達到促進經濟的發展的目標,對我國當前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提出對策建議。
2、本項目的創新之處: 與已有的相關研究比較,本文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一定的特色與創新: (1)對西方國家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和我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比較分析。 (2)針對我國的國情分析了實施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實施可行性和有效性。 (3)提出了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建議。 3、本項目的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安排: (1)2009年10--12月,選題并構思文章結構; (2)2010年1--3月,收集與整理相關資料; (3)2010年4月,開題報告; (4)2010年4—6月,完成初稿; (5)2010年7--10月,論文修改,完成第二稿; (6)2010年10—12月,繼續補充收集相關資料,更新數據,定稿; (7)2010年12月,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4、預期研究成果: 完成畢業論文--《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研究》
研究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績。 (1)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比較系統扎實地學習了專業知識,研讀大量金融類專著,對西方經濟學保險學,國際金融學、貨幣理論與政策、資本市場學、金融工程學、經濟數學、商業銀行學、社會保障學等學科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為本論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2008年至今,搜集了大量有關法定存款準備金方面的文獻,搜集了相關法定存款準備金工具運用實施的及數據,了解西方有關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變化,為論文選題和今后的論文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已具備的條件,尚缺少的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 (1)已具備的條件: ①作者比較扎實地掌握了本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并研修了貨幣銀行學,西方經濟學,貨幣金融與理論,資本市場,投融資理論,計算機等相關學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 ②有藏書100余萬冊的新疆財經大學圖書館可供資料查詢,還可以利用Internet網上資源,同時,學校還有貨幣金融學方面的有關專家教授。 本人已經對本領域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理論文獻進行了通讀,并進行了大量的收集,基礎性工作已完成,論文數據來源已確定。 (2)尚缺少的條件: ①圖書館和資料庫中關于本領域外文方面的書籍和文獻比較缺乏。 ②有待于進一步收集與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數據。 (3)擬解決的途徑: ①通過網絡等其他途徑掌握相關信息和資料。 ②進一步收集與整理與論文相關的資料和數據。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