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小部分學生有不良行為習慣,如果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得不到有效矯正,輕的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重的會失足墮落,危害社會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矯正那些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鍵詞】學生 行為 矯正 一、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今天。我們經常還會看到,在大街小巷里有一些男孩邊叼著香煙邊哼唱:“何不游戲人,管它虛度多少歲月......”之類的通俗歌曲,你或許更不難見到與人稍有爭執便滿口污言穢語的學生,被老師說幾句竟敢吹胡子瞪眼,閃著那種滿含仇恨而不敢大肆發泄的眼光......,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是刻不容緩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是幫助具有不良行為的同學從健康的心理,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一些有嚴重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像失去自控力一樣,稀里糊涂地跟上那些所謂的“西瓜刀邦”、“八大金剛”之類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團伙由此而生。據有關統計,中小學生犯罪率已達少年犯罪的72%,其中54.7%的犯罪少年來自家庭,這是多么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下面我們來看看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如群體由錯誤道德意識支配的、嚴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它具有一定的慣性、嚴重性、有意性、傾向性、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情緒性、易變性等特點。由于學生缺乏明確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不強,道德知識經驗不足和認識水平較低,在不良的需要或情緒、好奇心、好動、試探和模仿等心理因素和驅使下,不良品德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不良品德行為在學生生活中人數極少,但其消極作用大,經常干擾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響: 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是孩子的撫養者和臨護者,父母言行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少生優生,必然使獨生子女的比例上升。這些孩子如何教育、如何從小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集體意識,成為家庭教育的新課題。 (1)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正確引導不夠。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分寬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護短,忽視對子女的團結、協作、助人為樂等意識的教育;有的家長把錯把粗魯當嚴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訓,輕則訓斥辱罵,重則棍棒相加,體罰折磨,把子女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心理隔閡加深,形成子女對父母的畏懼、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不統一,當著孩子唱對臺戲,孩子無所適從,矛盾重重,與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家長把女子當成“小皇帝”,事事依著孩子,要物給物,要錢給錢,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狂、散、嬌、饞、懶等不良惡習。 (2)家長行為不良,舉止不雅直接影響學生。少數家長文化層次低,行為粗魯,常講臟話;有的家長作風不正,坑蒙拐騙偷,違法亂紀,吃喝玩樂,行為放縱,給子女直接樹起了壞榜樣,個別家長行賄受賄、貪污腐敗、有的購買、觀看閱讀黃色錄像書刊,對子女無疑會產生極壞的影響。 (3)家庭結構缺損,家庭關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細心調教和關懷。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溫暖,得不到父愛和母愛,特別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的介入,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傷。 2、學校影響 學校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發揮著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學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師教育思想不端正,也會導致或助長學生不良行為的發展。 (1)一些學校忽視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視德育。有些學校視升學率為學校的生命線,認為德育可有可無,將德育工作視為次要。人們對德育的認識上出現的這種嚴重“錯位”,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個別教師不重視師德修養,不能為人師表。有的教師唯我至上,不關心學生,對學習好的學生無原則的偏袒縱容,對學習差或犯過錯誤的學生挖苦諷刺,冷漠歧視,甚至體罰,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有些教師出言不遜,行為不軌,追求名利,奇裝異服,給出些品行不良的學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師處理問題感情用事,方法簡單,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信心,不僅使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學生的逆反心理。 3、社會影響 社會環境的主流從整體上說是好的,應當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學生健康成的一些消極因素。 (1)市場經濟對中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極方面的影響。在價值觀上,誘發價值觀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場經濟遵循的是價值規律,其驅動力是逐利思想,商品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就是為了盈利,所獲得利潤的高低成為評價市場行為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因此很容易導致拜金主義的產生。擴大到同學關系中,就會缺乏理想,只講實惠不思進取奉獻,甚至有的學生為貪圖享受挻而走險。在道德觀念上,導致集體主義精神減弱,社會責任感淡化。在生活方面,引發貪圖享樂,追求高消費。 (2)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外界條件腐蝕,毒害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雖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強、外界條件有所好轉,但由于資本主義反動勢力的影響,資產階級自由思潮的泛濫,資產階級腐朽文化的沖擊,都嚴重的腐蝕著青少年。 (3)和平建設建設環境使當代中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生活磨難,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誘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錯位和行為反常。 綜上所述,這些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形成原因,很自然地給社會敲響警鐘,給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內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應對措施 1、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 品德不良的學生因為經常受到成人、教師的批評、懲罰和同學的岐視,所以對教師和同學有戒心和敵意,對教師的要求有一種對抗性情緒。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必須消除他們的對抗情緒和消極的態度定勢。要做到這點,教師應設法改善師生關系和同學的關系。教師應真心實意的尊重、關心和愛護這些學生,用愛心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做知心朋友。教師還應該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看到自己在集體中有一定的地位,明確自己對集體的責任, 這樣,他們才會樂于接受教師和集體的教育。 2、提高道德認識,增強是非感 行為總是受某種特定動機所驅使,一種不良行為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動機,例如,打架行為,有的為了報復,有的是為了稱王稱霸,有的是受人唆使等等。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例如,他們把違反紀律算作是“英雄行為”,把幫助同學看著是“多管閑事”。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不良行為,必須提高他們的認識,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這些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結合實例,分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讓他們從中得到借鑒,認識到改正自己不良行為的必要性, 3、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他們是集體中的一員,與集體有直接的聯系,受集體的約束,或許當他們了錯誤,就會受到批評,從而產生自卑,當然當他們取得一定的成績會感到自豪,自尊心也就增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集體力量,幫助和鼓勵犯錯誤的學生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與其他同學一起參加集體的一切活動,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為集體努力奮斗。 4、鍛煉意志力,鞏固良好行為習慣 在不良道德行為矯正最初,外界誘因會使不良行為出現反復,這時教師應采取適當打措施,切斷外界誘因不良道德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抗拒誘惑的能力。因此,當這些學生出現良好的表現后,應有控制地讓他們與一些誘因接觸,以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從而進一步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5、針對學生,靈活教育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一般要經過醒悟,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品德不良學生如果出現醒悟,即他們開始意識到行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錯誤的意向和愿望時,教育應當及時抓住這一教育關鍵時機,給予鼓勵與幫助。特別是當他們開始在行動上有改正錯誤的表現時,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進步的熱情和信心,促使他們順著好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教育目的。 對不良品德行為的矯正,應當考慮不良品德行為的性質與程度,學生的年齡、性別和人性特點,做到因事,因人而異,使各項措施更具有針對性。對品德不良的學生。只要我們熱情地關懷他們,嚴格地要求他們,摸透他們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就能使他們健康成長,為祖國作貢獻,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陳琦:《教育心理學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68—276頁。 如何矯正中學生的不良習慣行為 3.朱永新:《新教育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