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962
初探高校教師激勵
[摘要]高校教師是高校生命的支柱,作為知識分子中的優秀群體,他們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其職業特點是進行高層次人才的生產和培養。因此對高校教師的激勵將會影響到高校教學質量。本文首先介紹了激勵的內涵和功能,接著闡述了目前激勵存在的問題,最后分析了需要建立的新的激勵理念。[關鍵詞]高校教師 激勵 激勵理念
高校教師是高校生命的支柱,作為知識分子中的優秀群體,他們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其職業特點是進行高層次人才的生產和培養;其扮演的社會角色具有極其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其工作業績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成敗并直接影響人才的質量。正由于高校教師在高校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以什么樣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求得教師積極性和潛在能力的最佳發揮,應該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方面。一、激勵的內涵 激勵歷來被認為是管理心理學誕生與發展的基礎。管理心理學對激勵的研究始于本世紀初弗里德里克。W·泰羅倡導的科學管理運動,二十世紀30年代在“發現了人的邏輯”的霍桑實驗推動下迅速發展,二十世紀50—60年代達到鼎盛,出現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他們的勢必要對現代管理產生重要影響的理論”,如馬斯洛及他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弗隆的期望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其研究勢頭之猛,理論力度之大,都是不多見的。 管理心理學中有關激勵的界定,即“通過某些刺激使人興奮起來,……激勵也可以說是調動積極性的過程[ 董澤芳主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354頁]”,“激勵是指利用某種刺激激起個人自覺行為的過程”,“激勵是一種明智而富于人性的影響方式”,“激勵這個術語常被人們稱之為干涉變量。干涉變量是內部和心理過程,它們并非直接觀察到,它們反過來卻引起行為”。 激勵在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激發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在企業管理中,激勵可以理解為創設滿足職工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職工的動機,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特定行為的過程。實際上,高校的管理者每時每刻都在有意無意地應用著某種激勵模式進行管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