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相似發展
語言是思維、想象和人際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人沒有語言,立刻與動物無異。但人的語言有多種,有“聽覺語言”(聽話說話)、“視覺語言”(識字讀書)、“觸覺語言”(盲文)和“手勢語言”(啞語和旗語)等,這些語言都能用于思維和交流。但高素質的健康人則務必掌握“聽語”和“視語”這兩種語言,缺一不可。 聽覺語言是作用于耳朵的聽覺信號,它用非常復雜的聲音組合,代表一定的事物、意義和思想,這種有意義的聲音按一定程序和規律連接起來,孩子在情境中聽熟了,就能領悟、記住、模仿、發音,口語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學得那樣微妙,那樣逼真,每一個正常孩子都不會學錯,不會走調,例如武漢孩子決不會學成廣東話。 “聽語”常用于生活交流,它使用方便且伴有表情;“視語”則多用于自學、思考、研究,屬于熟練以后能發展為“思維流”的內部語言。“視語”還能通過文字記錄知識、感受、情感、意志、想象和創造,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而且人類的全部知識幾乎都保存在視覺語言形成的文字庫里,所以視覺語言是文化人必備的高級語言。世上只有嬰幼兒不怕“聽覺語言”,他們只要生活在那個語言環境中一年左右,就能不知不覺地把那種語言說得惟妙惟肖,逼真無二。如果你給他二三四種語言環境,他照樣學二三四國口語給你看! 視覺語言是作用于眼睛的視覺圖像——文字(特別是漢字,它是一幅一幅的圖),它也代表一定的事物、意義和思想。這種有意義的符號,孩子看慣了也能領悟、記住、配合聽覺語言而讀出。這樣,識字、閱讀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細細想來毫不奇怪!視覺語言的自然發展,確實是人類識字教育的偉大飛躍,是數千年來人們教孩子識字讀書的最新里程碑。漢字最利于嬰幼兒自然識記,因為他是一個一個圖形,形象集中,結構穩定,書寫有風格,利于視力“聚焦”,這樣一個一個的文字就像一個一個東西,容易使嬰幼兒獲得認讀敏感,印象記憶,像認識實物一樣,深深地印刻在孩子飛速生長著的大腦神經元里……。事實證明,在嬰幼兒面前,所謂最難學的方塊文字,將成為最易記住和理解的圖形文字。漢字將以更加光輝奪目的形象,出現在世界文字叢林之中。 但人要掌握的兩種語言孰易孰難?數千年來人們都陷入了一個大誤區,認為“聽語”最易,人人都會,不學也會,天生就會;而“視語”最難,“學也不會”,理由是許多中小學生寫文章常常錯字連篇,連大學生看書自學都有困難。其實世上學一口“聽覺語言”最難最難,青少年和成人苦學多年仍說不好外語或某一方言就是證明。因為學“聽語”必須看清口型、聽準語音、理解詞匯、掌握語法、發準語音,僅發準語音即需八大器官,五十余塊肌肉的高度協調,如果有一個器官一塊肌肉配合不當就走音跑調,這就是外語、方言難學的根源。 但是在現實中,同是教孩子早期識字,為何有的父母和早教師教學效果特別好,能創造出神奇的成績,令人驚嘆不已;而有的家庭成效欠佳,父母們大有束手無策,無可奈何之感呢? 這個問題我們發起過討論,對廣大家長大有裨益。 此外,“成功家庭”和“困難家庭”還會有許多其他的不同,例如父母的性格特點,文化素質,親朋關系以及家長集體間的配合等等都會影響孩子是否喜愛識字讀書。所以“成功家庭”要從多方面總結經驗,“困難家庭”要從多方面尋找原因和教訓,決不可簡單地歸咎說:“我這孩子就是不愛識字、讀書,真沒有辦法!” 這種埋怨是家長逃避責任的表現!而且,父母的泄氣話萬萬不可當孩子的面說出,說出就成為有力的消極暗示。久之,孩子失去的不僅是視覺語言,而且最珍貴的自信心,上進心也會喪失殆盡,那就后患無窮了。 世界上最好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什么?是“聽覺語言教學法”,孩子學聽話,說話是在不知不覺毫無負擔中學會的,個個孩子都學得好,聽得懂最難的方言,學得準最難的發音, “困難家庭”不妨把口語教學方法移植到視覺語言教學上來。總之,只要避開習慣思維的陷阱,就能領會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發展兩者都易學好記的原理。但為什么幾千年來人們總認為識字難,非等到孩子六七歲以后坐下來正正經經地上課,系統學習不可呢?這完全是人類認識的誤區和盲點所致,一般孩子不能像學會聽話說活那樣學會識字讀書,完全是社會造成的,是環境造成的,并非孩子無能或天生如此。 人們應當想想,嬰兒是怎樣習得聽覺語言的?他降生人間以后,只要醒著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聽話,接收語言信息,觀察與語言伴隨的每一事物,每一動作,每一表情和感受,久而久之,他就記熟了差別十分細微的、內容千差萬別的語音和它們代表的各種各樣的實際意義。與此同時,他本能模仿口形、發音、鸚鵡學舌地說,逐步理解地說,潛移默化一兩年,繁難的聽覺語言就學到手了。 可是人類社會正自然而巧妙地教孩子聽覺語言的數年之中,卻偏偏把孩子視覺語言的學習環境打掃得千干凈凈,六七年時間內完全剝奪了他們視覺語言的發展,等到錯過了智能發展的最佳期再來慌忙灌輸文字,這豈非人為制造困難、有意無意束縛了孩子的發展了嗎?可以這么說:歷史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語言發展的殘疾患者”,人的語言像得了小兒麻痹癥一樣,一條腿天天運動,長得又粗又壯;另一條腿受到運動神經無情的束縛,不到半年就變得又細又短。它的后遺癥就是中、小學生識字閱讀負擔沉重,不會自學;成年文盲掃盲更難,復盲率卻很高,不但不會自學,連看小說也沒有興趣和耐心。可是人們不但沒有醒悟教育的失誤,反而以為識字閱讀太難,嬰幼兒年齡小更不可識字,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的怪圈,以致不可自拔。一般孩子只要做到識物與識字同時起步,口語與閱讀并行發展,堅持識字環境的熏陶,結合游戲活動抓教學,則完全不必要強求孩子,也根本不要指標、進度、、統一教材那一套。孩子在脫掉“語盲”、“物盲”、“盲”的同時,也自然會脫掉“文盲”帽子。 語言完全應在生活中學習,使提高語言能力和豐富生活感受相得益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聽覺語言(口語)的參與,并使生活豐富所采;為什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不能讓視覺語言(文字)加入,使生活更斑斕多姿呢?人們在孩子出生后的智力發展最佳期里,把視覺語言發展的權利剝奪干凈,那造就出來的孩子都是“語言發展的小兒麻痹癥”。當今的中小學生與成年人,大多數有語言發展的“小兒麻痹”后遺癥。不愛書,不買書,不愛閱讀,不善思考,不會自學,處處離不開老師的“滿堂灌”……即是這種后遺癥的嚴重表現。這段愚昧的教育史及其危害應當盡快結束了!今后小學生應當而且極其容易地帶上聽覺語言、視覺語言兩種語言工具去上學。 現在,走出誤區,進入理想境界的育兒家庭漸漸多起來了。但有人看到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卻會認字,總不免疑慮重重! 我的結論是:只要半歲前后開始給寶寶發展“視覺語言”與發展“聽覺語言”相似的條件,那么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學會認物、走路、說話、聽音樂一樣,會在不知不覺中三歲脫盲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個個孩子將帶著兩種語言去上學。這是識字教學發展的最新里程碑,也是教育史上一項偉大的創舉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