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普通話變調中的兩個小問題 [摘 要] 教學普通話語音,碰上語音變化的問題,有時會感覺很麻煩。教學要避免繁瑣,這完全正確,應該注意,但語音中某些變化現象,并非無故地產生,盲目地沿襲——并非全然無用。有些變化起著口頭上修詞的作用,是在語言材料(如詞匯等)上面附加一點兒東西,使之發出生動的情采(甚至是區分語意),這是詞匯本身所不存在的,也就是所謂“語感”吧!現在不少人對漢語普通話的教學,喜歡探索語調問題。據我的領會,大家的探索,范圍較寬,似乎不僅僅是一句話末尾音高的升、降、平、曲那種狹義的“語調”,可能還要求更多酌內容,用兩個變調規律中的小問題,說明變調并非孤立的現象,它與兒化韻、輕重音等有內在的聯系。教學中必須講明這一靈活性,否則就要因為形式而損害語氣感情的表達了。
[關鍵詞] 輕重音;兒化韻;變調
普通話語音變化,如輕重音、兒化韻和變調等,大家都很熟悉了。這里不必多講。這里只想探討一下變調方面的兩個小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迭字形容詞,第二個字是不是一定要變陰平(第一聲)?大家特別喜歡以毛主席的教導“好好學習,天夭向上”為例,詢問“好好”一詞為什么有人變,有人不變?應不應該變?不變行不行? 不錯,確實有這么一條變調規律:迭字形容詞的第二字不論是哪一聲調,都要變為陰平(原字是陰平的,仍讀陰平,就無所謂變調了)。但這樣簡單地、機械化處理,嫌其不夠周密、妥當,因為馬上可以舉出一些反證,如“緩緩地流動”,“默欲地沉思”,“淡淡的白云,,“蘭蘭的晴空”,為什么并不變? 迭字形容詞為什么要把一個字重迭起來?一般的解釋是加強。加強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作用,用重迭形式表加強,如“寬寬的”、“深深地”就是“很寬”“很深”。但如上面的舉例,“緩緩、默默、淡淡、蘭蘭”如只解釋為“很緩慢、很靜默、很淡、很蘭”卻不一定合適。相反,不但不是加強,反而是用重迭形式舒緩著語氣,描寫著沉靜、平穩……一另外,如“方方的面孔”“彎彎的清渠”是用迭字描寫著喜愛的感情,決非“很方、很彎”。因此,在讀法上就要分別處理了,也就是說,有的要變調,有的不應變調。 陰平是一種高平調值。普通話的描寫聲、勢的詞,如“稀理嘩啦”、“轟隆隆”、“忒兒楞楞”、“忽悠一下”、“滴溜溜亂轉”等,都用陰平調讀出,借高亢的聲音描寫聲音、動態的強烈、快速等。再看,不論是什么音節、聲調的詞語,當高聲喊叫時,都會因語調升揚而接近高平調。因此,迭字形容詞中的一部分,為了加強語感,第二字變為陰平,第一字為了使人們聽懂,所以保留了原調,第二字是重復,沒有保留原調的必要,就采用變調辦法,一面再讀為重音,使它又高又重,增加了這個形容詞的強勁力最。 更有趣的是在一部分迭字形容詞后附綴“兒尾”,變讀“兒化韻”,如,’快快兒地”、“長長兒的”等。重迭是加強,“兒尾”是減弱(“兒尾”表溫婉的語氣,細、小、輕、微的事物、狀態都加“兒尾勺,矛盾著的形式卻同在一詞中存在。這種迭字形容詞多數表達期望、祈令或要求。"兒尾”表示語氣溫婉,是期望,而又酌留余地,是祈令而并不嚴厲、生硬,在要求中,"兒尾”預示著要求滿足時的喜悅心情。這擇的詞,兼具重音、變調、兒化三重變化。這樣的詞,:一般不用來描寫實際情況狀態。試比一比下面的三組舉例: 雨,大大兒地下吧!(期望) 因此,大大地加強了信心。(實況) 老奶奶,您慢慢兒走!(祈令) 她小心冀翼地慢慢走過來。(實況) 這面旗要染得紅紅兒的。(要求) 紅紅的一張臉。(實況) 兩兩對比,上句重讀、變調、兒化,下句除也要讀重音外,不變調,不兒化。也許有人說。對于下句的“大大”“紅紅”同意不變調不兒化而“慢慢”卻似乎也可以變調、可兒化。對,這就是這條變調規律的復雜性。大多數寫實況的迭字形容詞不變調,不兒化,但有少數的詞又可變調,可兒化。例如:“我這不是好好兒的嗎?”“遠遠兒地站著”等,都是寫實況,但為數畢競很少。隨手可以舉出的例。如“重重地打擊敵人”,“狠狠地批評”,“遠遠地落后于群眾”,•“小小的修補,無濟于事”,“牢牢地記住”,“白白地跑了一趟”等等,大多是不變調,不兒化的。那少數例外,從“兒尾”著眼,還有個“十分口語化”和表示喜悅心情(如“好好兒”)以及“縮減程度”才使用“小字眼兒”(能夠變"兒化韻”的詞,曲藝界叫做“小字眼兒”,因為主要作用是形容其細、小、輕、微)的特點。“縮減程度”,例如“遠遠兒地”,“遠遠”重迭,是加強,但又加“兒尾”,是表示并不太遠,和“遠遠地落后于群眾”的距離概念是不同的。“慢慢”能用變調加"兒尾”,成為“慢慢兒”,主要也是用"兒尾,表示活動程度之微。更有力的證明,是決沒有說“快快兒走過來,的實況的。 因此,我個人對于重迭形容詞的變調向題有如下的看法: 1、不能一概變調。為了教學方便,可變可不變的就不變,在生活語言中,不變調也完全可以使人懂得,何必多費事,但經過變調,使語氣感情表達得更豐富,那就是普通話語音中起積極作用的好東西,就應該保留,教學中予以重視。 2、附兒尾的必須變調。兒尾說明其十分口語化,又是期望、祈令、要求的語意的標志;描寫實況而又附兒尾的,會有復雜的語感,也該相應地變調。(能不能附兒尾,初學普通話的人自然不知道,但有些文學作品,作者寫出兒尾,通過朗讀,學習普通話,就可做為依據) 3、不附兒尾的不變調。這徉的迭字形容詞有兩類:一類是不要加強語氣,相反,在讀說時要慢讀,輕讀,表現著安閑、寧靜、舒緩……,一類是寫現實狀況的嚴重程度,讀說時要快要重。 4、表示期望、析令、要求的語意的,如果書面上沒有附兒尾,可不變調,讀起來更有莊嚴感。“好好學習”就屬于這一類。 總的說來,在教學上對重迭形容詞的變調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考慮學員掌握的困難,能不變的就不變,但十分有用的,還是要變,可按附不附兒尾來決定。 第二個問題是上聲(第三聲)的變調向題,關于上聲的變調,在這個問題上,值得注意的是“全上聲”的使用須率極小,而“半上聲”的使用煩率極大。上聲的另一種變調,一般叫做“變得像陽平”,有的人把它叫做“升調半三聲”, 這個稱呼也很不錯。在有的書籍中,叫它“直上”,實際也是“升調半三聲”的意思,不過為了與“半上”“全上”同時講論,兩個字的稱呼更簡明而已。 這種變調為什么不說它就是陽平呢?通俗的教學,說是“變得像陽平”,也只是說“像”而并非就是陽平。應該認識到,這兩種變調(“直上”與“半上”)都是上聲調位內的變體。這樣理解有好處,不論在什么環境下變為“直上”或“半上”,它本身還屬于讀上聲的字,使單字的調類系統保持不亂。“全上”雖然使用組率不大(只用于單念和詞、句末尾。詞、句末尾還必須沒有后面緊跟上來的音節,如果詞后面緊跟另一詞,句后緊跟另一句,在語勢盛迫的環境下,擠得它還是要變調的。處于句尾的,還必須不是強烈的下降語調,否則也要受到影響而變“半上”),但“全上”畢竟是有代表資格的這一調位的典型。兩個變體:“直上”和“半上”,都各有其環境,一般地說:“直上”處于其它上聲字之前,“半上”處于“非上聲”字之前。變化的條件是后面跟上來的音節十分緊湊。因為“全上”調形的特點是最長而有曲折,在一個音節緊接一個音節成串的急速前進的語流中,這樣長而曲的調形是不容其從容、完整地讀出的。長而曲的聲調與長而曲的聲調快速連接,后一個如不被另外的音節千擾,它就能穩定地保持原貌,但卻排擠著前一個長而曲的聲調,使之不可太長,不可太曲——因為時間不允許重復出現這樣兩個特殊的調形!于是使前一個上聲字保留著“全上”調值高低度的起點和終點,但卻縮短,扯直,那就很像陽平的調值了。說的人,聽的人對于,是不大在意的,特別是講普通話的人,習慣把四聲分別念為平、升、曲、降,各有特色,升的,反正是陽平,說它“變得像陽平”并無不可。不過,從理論上,最好認為它是“直上”,是“全上”的變體,這樣容易講得通。否則就無法解釋:三個上聲字相連,如“展覽館”等,第二字既變為真的陽平,第一字在陽平前為什么不按規律變半上而變直上呢!現在認為它不是真的陽平,就好說話了。 至于“半上”呢,“半上”211,是“全上”的前半截而又稍稍拖平其余尾。“半上”在陰平、陽乎、去聲、輕聲前出現,這是由于后面的音節跟上來,壓上去,擠掉“全上”214中后半14這個尾巴。這個尾巴為什么這么脆弱易掉?通過錄聲儀的音波形象來觀察,才使我們更清楚。原來“全上”的調形214是前半21相當長,后半14相當短,夸張一點兒說,是個低降調最后附個上升的小尾巴,也不為過。因此,這個上升的小尾巴就很容易被后面的音節吞吃了。 “直上”和“半上”比較,“半上”只是丟掉一個小尾巴,是“全上”的小變化,“直上”由曲折調變為上升的直調,是“全上”的大變化。為變化的等級(面貌差異的大小)排排隊,是:全上變半上變直上。一般人認為沒有什么變化的,其實是小有變化的“半上”。“變得像陽平”(直上)這樣的大變化,才被人感覺出來。所以如對一般人說:“全上聲”幾乎不存在,他必定是愕然的。盡管他自己口里每夭不知說多少“半、上”,若讓他單發一個“半上”調,卻很困難,必然說“不會”,這是挺滑稽的事。這就說明“半上”是“全上”的小變化,人們渾然不自覺。但是它的應用卻非常廣泛。前頭說過:“直上”處于其它上聲字之前,那個上聲字如是夾在句中,其實已非“全上”而是“半上”,那就是說,“直上”總是處在“全上聲”字(在語句中的“全上聲”字極少)和“半上聲”字(在語句中“半上聲”字極多)之前。“半上”則處于“非上聲”之前。這個“非上聲”,不但包括著陰平、陽平、去聲、輕聲,有時還包括變化了的“直上”。這是個特殊倩況,不能說與前面講的規律抵觸。這一點必須細講一講。 有不少人提出一個問題:“紙老虎”一詞中的“紙”,為什么讀法不一樣?有人變得像陽乎,有人不變,到底哪個對? 所謂“不變”,其實是小變化的“半上”,但是一般人并不覺得。“老虎,的“老”,按規律,在“全上聲”“虎”字之前要變“直上”,而“紙”在“老”前,按規律本來也該變“直上”。但實際上決不能這樣機城地按聲調處理,還必須顧到詞意。“紙老虎”的邏輯重音必在“紙”,這個詞是毛主席曾經和“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對著說的,是和“死老虎、豆腐老虎”并提的。“紙”必須加重音量,既是邏輯重音,自然同時延長了音節,這樣,就要隸稍稍保留著“全上”的原貌,可是在下一音節的排擠下,不變又不行,結果就是小變化的“半上”了。肯定地說:讀這個詞,只能變“半上”,變為“直上”是不對的,因與詞意不合。由此得出一條結論:照變調規律該讀“直上”的,遇到特別重音,還必須讓位與“半上”。由此例說明,“半上,也有時在“直上”前出現了。連同上面說過的,句尾的字,如遇上強烈的下降語調(表肯定、承諾等語氣的),“全上”也要變“半上”。這說明了“半上”應用的范圍之廣。 講了兩個變調規律中的小問題,說明了變調并非孤立的現象,它與兒化韻、輕重音等有內在的聯系。教學中必須講明這一靈活性,否則就要因為形式而損害語氣感情的表達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