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三國演義》人物描寫 [摘 要]: 《三國演義》一共刻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有許多人物都極致夸張,性格鮮明,有血有肉,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如書中的諸葛亮被賦予了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本領,是千百年來人們推崇的“賢相”角色。而曹操形象的刻畫,卻與其它史書記載有所出入。曹操在《三國志》、《三國志注》等史書中,是一代文學家、政治家,文韜武略,在《三國演義》里被刻畫為一代梟雄、奸雄,他信奉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雖有雄才大略,但更突出其殘暴奸詐的一面……
關鍵詞:三國演義 人物描寫 戰爭 臉譜
一、在曲折離奇的尖銳矛盾與斗爭中濃彩重墨地刻畫出鮮明靈動的人物形象,凸顯出人物的特有性格,不千篇一律,“臉譜”化特征比較明顯。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據粗略的統計,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還有孔明的書童、水鏡先生的牧童和一些無姓無名的婦女等,也算上的話,就有1100多人。《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臉譜”式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如曹操的奸雄形象,劉備的仁義形象,關羽的忠義,張飛的魯莽,諸葛亮的智謀,周瑜的小氣量等等。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出“寬厚仁慈、待人以誠”的性格特征。史書《三國志》的作者徐壽這樣評價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①從中可見劉備的“仁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是在《三國演義》里,“仁義”的“臉譜”化特征就更為明顯了。劉備曾說“我寧死 ,不為不仁不義之事”②。在出獵時 ,拒絕關羽勸告殺曹操;陶謙再三推讓 ,他不愿就任徐州牧 ;荊州南下 ,不愿丟棄百姓 ;入益州 ,不愿在座中襲擊劉璋 ,都表現了他的這一性格。他的這些仁義表現使他的名聲在民間迅速擴大。徐庶老母親贊他“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聲素著,世之黃童 、白叟 、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當世之英雄也。”③所以,在他落難的時候仍然有強大的號召力,十萬軍民愿背井離鄉追隨他。劉備愛民得民,他曾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最廣受人們贊揚的是他寧知不利而不棄民的舉動。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荊州,劉琮投降,荊州人多歸劉備。當他到達當陽時,從眾已達十余萬,輜重數千輛,嚴重拖累了行動速度,后有追兵,情勢危急,左右勸棄眾而往江陵避難。他毅然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④短短一句話,深刻反映了他政治理想中的民本思想。劉備注重仁義,待人以誠,對于人才的吸引的確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詡“鳳翱翔于九仞 ,非梧不棲。他之所以應劉備之聘,是因為備乃“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他對人才的吸引力并非來自顯赫的家世、地位或者雄厚的實力。歸根結底 ,是由于他自身的政治訴求,符合了當時人們的主流價值觀,也迎合了文中眾多人物的理想愿望。如糜竺以劉備三讓徐州之仁德而追隨之;伊籍以服劉備之高見而從之;魏延以備“乃仁德之人”兩番投之;龐統以劉備“寬仁厚德”,必不負平生之所學而投之 ;馬超以備“禮賢下士”而降…… 二、通過“黃巾之亂”、“董卓亂政”、“群雄割據”、“三國鼎立”的主線以及大大小小眾多戰爭的描寫,細膩地展現人物豐滿的性格。 《三國演義》一書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有三百多場,比較著名的戰役就有十場。例如在赤壁之戰中,在如此緊張激烈的環境下,曹操能賦詩歌以詠志,霸氣十足;赤壁之戰慘敗后他竟“三次大笑”。他在一場慘烈的戰斗中敗下陣來倉皇而逃,卻仍笑說:“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諸葛、周瑜畢竟智謀不足,到底是無能之輩。”⑤作為敗軍之將的曹操,反過來譏笑對手無能的反常行為,表現了這一人物的獨特性格:雖處劣勢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墜青云之志。再如在討伐陶謙的戰斗中,曹操為泄其父被殺之怒氣,下令攻破城池后,將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還發掘墳墓,暴露了曹操的極盡兇殘的一面。在西涼與馬超的大戰中,曹操為了逃命脫袍割須;在被追趕落馬后,巧妙地繞樹而行,最終脫險逃走。雖然出足了洋相,但是曹操危急之中的沉著應對,體現了他的足智多謀與臨危不懼。在當陽之戰中,當曹操在觀陣中,看到趙云力殺群雄毫無畏懼,贊嘆道“真虎將也!”并說“吾當生致之”。他命令己方眾多將士,如果趙云來到,不許放冷箭。一句贊嘆,一個命令,把曹操重才愛將的形象成功地刻畫出來。通過這一系列戰爭的刻畫,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躍然紙上了。 三、《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輕人物肖像刻畫,重環境氣氛的渲染,將人物的特定形象烘托到極致,取得了傳神的藝術效果。 《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依靠的是粗線條的勾勒,環境氣氛的渲染與烘托,從側面開展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取得了傳神的藝術效果。如《三國演義》第5回“關羽斬華雄”,作者沒有一絲筆墨是描寫戰斗場面的,也不直接刻畫關羽武藝如何、華雄怎樣被斬,只是從周圍人物、環境中烘托、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勇猛過人。整個關羽斬華雄的過程寫得比較簡略,只63個字。華雄接連殺了袁紹陣仗里的俞涉、潘鳳后,又來叫陣挑戰,足見其勇猛。當時無人應戰,袁紹想到顏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可是就在這危機關頭,關羽自告奮勇迎戰華雄。開始袁紹看不起關羽,認為他是一名小小弓馬手,經曹操解釋后方同意出戰上陣。“操教釃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⑥曹操向關羽敬酒,一是預祝取勝,二是為關羽壯膽,然而關羽不需要,放著酒不喝,只說了一句:“某去便來。”可見關羽手到擒來的必勝信心。以下完全從各路諸侯所聞所見及其反應上來恣意渲染。先是寫諸侯聽到關外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可以想象戰斗是何等激烈,要戰勝華雄決不那么簡單。這里用諸侯的“失驚”來反襯關羽的鎮定。然后寫諸侯神色緊張,提心吊膽,正想派人去打聽情況,卻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斬了華雄首級,極寫關羽作戰之神速和他的威風氣勢。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還是溫熱的,進一步點出了斬華雄時間之短暫。速戰速決,真是神勇威武也!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作品創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形象和“靜穆和悅”的古典藝術形態,取得了公認的藝術成就。但是,也不得不指出的是《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也有失誤之處,那就是人物形象性格“臉譜”化過于明顯,缺少人物性格的逐步成熟與發展,過于偏向類型典型化。讓人常常以為諸葛亮天生就聰明、曹操天生就奸詐。另外塑造人物性格上,作者有時夸張過分,正如魯迅說的:“預長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總之,這些優缺點,不僅僅是該作品所獨有的,而是與作品主題、時代背景和作者主觀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 ①.出自中華書局《三國志·蜀志·先主(劉備)傳評》,98頁。 ②.出自光明日報出版社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52頁。 ③.出自光明日報出版社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179頁。 ④.出自光明日報出版社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204頁。 ⑤.出自光明日報出版社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247頁。 ⑥.出自光明日報出版社 《三國演義》,第五回,24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