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與《莊子》寓言的比較 [摘 要] 在中國,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戰國初期,在先秦時代便趨于成熟,并廣為先秦諸子與史傳廣泛用,成為據談雄辯、陳辭說理的重要手段。 “寓言”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莊周說:“寓言十九,借外論之。”也就是將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隱含在所敘故事的具體情節中,透過語帶雙關、巧妙托喻等方式來闡發哲理。在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進行辯論,創作或引用了許多優秀的寓言。 [關鍵詞]《韓非子》 《莊子》 寓言 主張思想 藝術特色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產生期和第一個繁榮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引起了空前的學術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大局面。在學術爭鳴中,出現了用寓言故事寫政治哲學思想的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種戰勝論敵的有效手段。當時在政治上還是一個分裂局面,也沒有正統思想和傳統藝術形式的束縛,盡可以放膽言論,而無所顧忌。當時為了配合現實需要,通俗而廣泛地宣傳自己的學說,各學派在吸取民間譬喻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在這些著作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韓非子》與《莊子》兩部。本文就這兩本書的取材、思想、風格進行比較。 一、《韓非子》與《莊子》寓言的比較 我們都知道一部優秀的寓言故事是由豐富的內容所組成,那么我會從寓言的取材來源、描寫對象、主張思想、藝術特色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韓非子》、《莊子》兩本寓言各自的取材來源: [ 網址:作者:宋興昌]《韓非子》寓言的取材來源主要分為四點:1.引述和轉化古代神話2.引用和加工民間故事3.改造和加工歷史故事4.直接自我創作。《莊子》寓言的取材來源與《韓非子》寓言基本相同。 (二)《韓非子》、《莊子》兩本寓言各自的描寫對象: 1.《韓非子》寓言,生動地反映了復雜紛壇、變化萬千的現實生活。大至時代更迭、國家興亡,小至個人榮辱、生活況味,尊至三皇五帝、歷代王侯、愚夫愚婦。均納于筆下,可謂跨越時空巨細無遺。其內容之廣泛、事件紛繁、形象之眾多,均堪稱先秦寓言之最。 2.《莊子》一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形象,這其中包括人物類形象,動植物類形象和隨物賦形的無生物類形象。莊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廣泛涉及到社會各階層各類別,也有通過想象杜撰出的。莊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動物,如:井底之蛙、涸轍之魚、朝三暮四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話中的神靈,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過莊子筆下活靈活現的動物或神靈的對話和活動,展現多姿多彩的故事內容,進而表現莊子崇尚自然與追求主體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韓非子》、《莊子》兩本寓言各自的主張思想: 1.韓非子的“法、術、勢”。 在韓非之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兼采三家學說之長,加以融會貫通,所謂法,就是商鞅在秦國所推行的新法。他認為,要完成統一全國的事業,加強君主的絕對政治,必須有一個公布于全國、臣民共同遵守的法令。法包括“賞”、“罰”兩個方面的內容,這兩個方面乃是君主鞏固統治地位的權柄,必須牢牢掌握。所謂術,就是君主駕馭群臣進行統治的權術。他認為,術與法不同,法是公開的,而術是隱蔽的,是君主藏于心中而不能公布的,君主利用種種手段考察大臣是否能忠于君主,能力是否和官職相稱等等。所謂勢,是指權勢即政權,他認為,勢是君主手中的權勢,是統治人民、控制群臣的最有力的工具。法和術都必須以勢作為前提。 2.莊子的“無為”、“自由”。 莊子的“無為”包含著對人生的指引。即人的生活也要遵從“無為”之道。這種“無為”之道就是順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適應人的生命自由本質。也就是不去違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強作妄為。所謂自由就是與"道"合一,"與宇宙精神往來"。這種自由的獲得,靠生命體驗而不是客觀認識(對象認識),從心靈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論的,不是知識學或知性論的。所謂"天在內,人在外"這種看似反主體論的語言,其實正是提倡生命的情感主體、德性主體,而反對知性(及其欲望)主體,表明莊子哲學以"無我"、"忘我"的心靈境界為人生的真正自由。自由境界是莊子哲學的最高的價值追求,這種自由是超越的"真情自由",不是今人所說的社會自由、選擇自由。情感生命是莊子哲學的內在核心。既不是知識論,也不是意志論,而是情感論,才是莊子哲學的真正特色。 (四)《韓非子》、《莊子》兩本寓言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1.[ 網址: 作者:王苗苗]《韓非子》的藝術特色 (1)語言的藝術特色:a.犀利峭刻:是《韓非子》總體的文學特色,這在他的寓言中體現得極其鮮明。韓非鄙視一切屬于藝術、美感范圍的東西,是一個徹底的功利主義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邏輯嚴密,論述細致,條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銳,又很自信,所以文風峻峭,鋒利無比,語氣堅決而專斷。韓非子常運用大量的譬喻來論證事理,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b.平實機智:韓非寓言,大多選自歷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實中見生動,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作比喻,借此說服對方。比如選自《韓非子·說林下》的《智子疑鄰》“鄭人有一子,將宦,謂其家曰:“必筑壞墻,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不時筑,而人果竊之。以其子為智,以巷人告者為盜。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我們都知道古人有愛孩子卻不愛他人,這是中國人常犯的問題。這是看人的偏見,知道自己孩子是好的,但也不能就此說明別人就是壞的。所以做事要講公道,不能偏激于一點。鄭人的觀點他偏了,對鄰居那么信不過,以后鄰居也不會幫忙。今天社會還有人因為救人而惹上官司而這些也主要是偏見和不信任造成的,然也有人是為了一己之私。偏見和不信任是人性的缺點和弊病一個社會好壞就看人與人之間關系,如果是相互信任沒有偏見那就是好國家,反之就是壞國家。現代人強調物質利益,而相互信任和沒有偏見是基本的國民素質。文章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來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謂深刻明切。韓非寓言中的許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言,把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融入簡單明了的比喻,使說辭具有了極強的說服力。又如《三人成虎》、《鄭人置履》大多簡短而生動,令人在忍俊不禁中獲得某種有益的啟示。 (2)內容的藝術特色:a.形象眾多,旨意明確b.情節完整,曲折生動 (3)結構形式上的藝術特色:《韓非子》一書首創了獨立的“寓言群”這一結構形式。把內容相關的寓言組織在一起,用來集中論證某一論點。這種具有明確指向的寓言,題旨往往比較單純明確,即使是較為生動形象化的刻畫,也總是著力于形象化的某個側面的描寫,因此,寓言形象化雖鮮明卻顯得有些單薄,不過,這種單一而又鮮明的形象往往令人過目難忘,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2.莊子的藝術特色 (1)無比豐富的思想內容。濃厚的主觀虛幻色彩、樸素的辯證的哲學思辨色彩、消極避世色彩。 (2)浪漫主義的文學體現。 浪漫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主觀性,而主觀性也是《莊子》所體現出的思想內容的最大特征之一。在《莊子》中慣用的手法是運用寓言、神話傳說和虛構故事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因此,《莊子》所展現出的是一種純主觀的虛幻的世界,正是主觀性與虛幻性讓莊子的思想境界可以無限擴展放大,恢宏浩渺,茫無邊際。《莊子》的浪漫主義特色主要表現在宏大的審美意境、奇幻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三個方面。 (3)獨到的寓言藝術特色。借用寓言、神話傳說和虛構故事說理;獨特的比喻和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 造成《韓非子》與《莊子》寓言風格異同的原因 一部優秀的寓言形成離不開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作者對人生的認知,那么我會從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處世之道進行分析。 (一)韓非子與莊子時代背景的異同 1.他們的不同出身。 (1)[ 韓非子:《提問韓非子》;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2年1月;第1頁]韓非子不是一個政治實踐家,他甚至沒有當過一天官,理過一天政。他始終是一介書生。他只是憑借著自己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學養,憑借著孤臣孽子對時局的特殊感悟,憑借著一腔沖天的孤憤之情,為“明天”的政治進行了大膽的勾勒和設計。他要打碎那個“為故人行私謂之有行”的現實世界。他憎恨這樣一個現實世界。這是一個一切都顛倒了的世界。他要把這樣一個顛倒了的世界再顛倒過來。他知道,他那樣做會有多大的風險,他在自己的文稿中一再提到“伏王尸”而死的吳起和車裂而亡的商鞅。他知道得很清楚,那可能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鑒和最終歸宿。可是,他沒有退縮, 一腔書生意氣,義無反顧,一意孤行。最后他受妒被害,被毒死在秦王朝的云陽獄中。 (2)[ 莊子:《提問莊子》;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2年1月;第3頁]莊子寄身于大起大落、大爭大斗的戰國時期,但世人對其人其事,可以說一無所知,其祖籍何處、出生于何年何月、平生行蹤、有無子嗣,后人眾說紛紜,無一定論。在百家爭鳴的那個大時代,莊子以其特立獨行、怪異荒誕聞世,其人的寂寞落魄,在當時的諸子中是罕見的。他一生貧困潦倒,始終是個了不起的“小人物”。他好說大話、怪話,被人們視為奇談怪論。“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同去”,就是共同拋棄和去除,就是說,誰都不愿相信他那一套。當然,他的終生寂寞落魄,也使他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索他所處的那個世界,去叩開現實世界和夢幻世界的神秘之門,進而去探究人生的真諦。 莊子是個大明白人。面對污濁的塵世,他知道該怎樣自處他把自己安頓在出世與入世交界的微妙境地。他不時為生民的苦難發出感嘆,在這點上,他完全入世的。他追尋夢的世界、鬼的世界、神仙的世界,用夢話、鬼話、神話來著述,這點上,他又是出世的他是在出世與入世的交界線上出神入化地游弋、盤桓。他說的,他書中寫的,好多都是大實話、明白話,讓人們對入世、對生命、對生活有所頓悟。他對權貴的蔑視,對貪得無厭者的警示,對金錢、美色、地位的淡然,對人世的徹悟,對生死的達觀,其性情及認知上的恣肆汪洋,不只是孔子做不到,就是老子也難以企及。這些無疑將給世人以永久的沉思,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2.他們時代的相通之處。 (1)韓非子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戰國時期,是一個時局動蕩不安、階級矛盾激烈的時期,韓非子作為公室諸公子之一,對這種“主辱臣苦”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他親眼目睹了韓國的衰弱,并且深悉那些導致韓國衰弱下去的原因。 (2)莊子生活的時代,是我國第一個文化大繁榮時期,那個時候,諸子百家,各舒己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的時代,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滿足的。兩個時代都給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提供了必要條件。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道理。 (二)韓非子與莊子處世之道的異同: 1.[ 網址: 作者:王夏紅]韓非子主張的是人處于亂世所表現出人性的自私、好利。(以《韓非子》中的寓言為例) (1)對人性好利的提倡 在韓非子眼中,只有利才是最根本的,沒有利,君臣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反過來,如果有利,則主仆可以合作,敵人可以成為朋友。利既是反目的原因,也是合作的基礎,所以韓非子得出結論:“凡人之有為,非名之,則利之也”。從根源而言,好利惡害的人性是自然發生的;從態度而言,人性是合情合理的,應當讓人性自然發展;從作用而言,人性能夠自然地調節人的活動,使人各自獲得自己的利益。韓非子的人性論以好利為出發點,以得利為歸宿,以個人的利益作為軸心,這是其人性論的基本特點。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咎犯之悲”中“晉文公返回晉國,到了黃河邊,命令把食具籩、豆和席子、褥子丟掉,讓手腳長了老繭、臉面黑色的人走在后面。”和“螳螂捕蟬”中“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還有在韓非子的《說林·下篇》“留有余地”中“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都體現的是人性論的特點。在韓非子看來,這種以個人利益為軸心的人類活動是應該予以鼓勵的,而那些不受利祿驅使的人,是社會的蠹蟲,是應該被鏟除的。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韓非子的處世之道是主要針對統治階級提出的。他之所以提倡這種“好利”的行為,也是因為這種行為可以為統治者所利用,利于他們對人民的治理。 (2)要隨形勢而變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崇尚變法,反對擬古,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卜妻為褲” 中“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 妻因毀新令如故褲。”和出自同本書的“鄭人買履”中“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還有這本書里的“塵飯涂羹”,最有名的還是出自《韓非子·五蠹》中的“守株待兔”。 反映的都是在為人處世上要隨之改變,即形勢在變,處世的方式也應隨之改變。 (3)仁愛是靠不住的 韓非認為,仁愛是靠不住的,因為且民者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所以,一個人不要妄想用仁愛去征服別人。在韓非的寓言里,即使像商湯這樣的圣主,也只是虛偽的仁愛:湯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為貪也,因乃讓天下于務光。而恐務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說務光曰:湯殺君欲傳惡聲于子,故讓天下于子。務光因自投于河。兩個恐字把湯對權勢的患得患失,既想得禪讓之名,又想重權在握的心理描寫得十分傳神。秦王罰禱者這則寓言表明韓非對仁愛的不屑。秦襄王生病,百姓為他禱告;病愈,殺牛塞禱。此事被秦王知道后,他不但沒有被感動,而且處罰那個為他禱告的百姓,因為私自殺牛禱告犯法的。秦襄王的做法在韓非看來無疑是明智的。因為保存了仁愛,卻犧牲了法治,國家將難以治理。這則寓言故事不僅表明韓非對仁愛的態度,而且還明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君可以不仁,臣也可以不忠。前提是法度嚴明。反映到處世上,就是每個人的活動都以個人利益為核心,而仁愛無法滿足人們好利的本性,所以在實際的行為中,人們只需對法律負責。在韓非筆下,連孔子這樣的圣人在緊急關頭也必須使用賞罰才能達到目的:魯人燒積澤。韓非借這則寓言故事不僅說明仁愛在關鍵時刻根本靠不住,而且還提出解決之道:靠賞罰! (4)禮是必須遵守的 韓非子雖然否定儒家的“仁”,卻批判地接受了儒家的“禮”,但韓非子所要求的“禮”是以實際利益為出發點的“禮”。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箕鄭示信”和“擊鼓戲民”都是在表述“禮”是必須要遵守的。 (5)善于借助外力成就自己的事業 韓非子這里所說的外力和現代社會人們所說的人際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的“茲鄭引攆”中“茲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茲鄭踞轅而歌,前者止,后者趨,輦乃上。使茲鄭無術以致人,則身雖絕力至死,輦猶不上也。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和出自《韓非子·說林下》的“三虱相訟”都是在說明不要只顧自己的小利,要懂得怎么做才能讓所有人獲得最大的權益。 2.莊子主張的是人處于亂世如何自保。(以《莊子》中的寓言為例) 相較于韓非子,我所感受到得莊子則偏重于自身的感受,正如道家所關心的是人處于亂世之下如何立身處世而自保。道家主張既然萬事萬物皆擺脫不了自然規律而變化,所以人也必須遵照自然規律而生活。道家的終極關懷是于亂世中找尋個人的自我救贖,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1)[ 莊子:《莊子原來這樣說》;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6月
參考文獻 韓非子:《提問韓非子》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2年1月出版。 莊子:《提問莊子》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2年1月出版 《莊子原來這樣說》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莊子的立身之道 莊子認為無論外物、內物,還是榮與辱都是身外之物。不要被外在的事物動搖自己,應保有一顆自然的心。無論面對何種事,都應敞開心扉,把過度快樂與憤怒放之于外,不要壓抑自己,保持平常心態。比如選自《莊子·徐無鬼》的“頑猴見巧”中的“ 吳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在這里莊子批評了那些見乖識巧之人,就像那只猿猴一樣為了表現自己而喪命,中國古話;不要強出頭,強打出頭鳥。表現自己是正確的,但不要將這當做自己唯一目標。和選自《莊子·秋水》的“望洋興嘆”中的“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在這里莊子是在諷刺河伯,他自以為是,結果到人家那里一看不得了,他的所做就像后世的夜郎自大。人一旦自高自大就會出現問題,以為自己了不起的人遲早會受辱。故貽笑大方也。還有選自《莊子·山木》的“賢不自賢”。這三則寓言其實說的都是一個道理,人要沉下去,才能看清上面的東西,要先調理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成事。 (2)莊子的成事之道 莊子認為人活于世應視時機而動,順利時就可順其發展,不順利時,要精心等待,要懂圓通之道,不可強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是為了更好地進,適時無為,是為了更好的有為,聰明的人善于將“有為”與“無為”合用,是為了收獲最好的“達”。比如選自《莊子·養生主》的“庖丁解牛”中的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導大,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車瓜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說的就是每個成功的人其所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大于其所獲成就。和選自《莊子·逍遙游》的“不龜手藥”中的“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洸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洸,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則所用之異也” 這里講得是一個聰明人,會做生意,善于發現好的秘方技藝。他用小錢學得之后,又到吳王那邊去貢獻此方而得大錢。這樣一來白賺了幾倍,這些人具有好的投資眼光,他得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是值得學習的。 (3)莊子的自我認知 莊子認為人應清楚地認識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每一個人都很難認清自我,所以面對外來的種種評價,往往對自己會產生懷疑,失掉自我本性,隨波逐流,將真我埋沒。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誰可以代替誰,關鍵是你是否保持了自我。這里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寓言“東施效顰”,東施是個可笑的人,她只知到去模仿而不知道怎樣做適合自己。這些人腦子簡單,沒有創造,所以被人家笑。人想有成就不是容易的,要有自己東西,不能隨意模仿,按葫蘆畫瓢。好曲子不唱兩三遍,老是去模仿就沒人要看了。 (4)莊子的快樂之道 莊子認為人得生活是否快樂,完全取決于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蟬和斑鳩對大鵬的高飛不以為然,它們在自己的世界里尋找著快樂。當然,逍遙快樂不是讓你無事可做,而是讓你的心處于一種自由快樂的狀態,忘掉那些所謂的世俗的煩惱,樹立信心,做一個隨風逍遙的人。比如選在《莊子·至樂》中的“魯侯養鳥”中的“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䲡鲉,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寓言中的鳥是在天地中翱翔,卻放在籠子里圈養,這樣生活不適合鳥兒生活習慣。所以好的物質生活不一定是最快樂的,只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人是為了大義氣節而活,不為金錢名利而活。 (5)莊子的生活態度 莊子認為一個不應該只從一個角度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應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的人生才不會悲哀。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生活的超重,我們應該學會重新面對自己,在以往成功的經驗上得到升華,使自己面對的生活壓力游刃有余。在我們的高中課本曾學過一篇選自《莊子·逍遙游》的“小大之辯”中的“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說的就是人的眼光及看問題的角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有的是知曉后世數十年,有的只知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 (6)莊子的君子之交 太甜太近的朋友,發現其人品不如意,趣味不相投,也是悲哀,所以相親不如遠觀,分開了,是更好。真正的朋友,不在乎平時多么親密,多么無間,而在于危難之際,是否還能如一地站在你身邊。真正的友誼像淡淡的茶香,有清香就夠,不需多濃,卻已是無盡回味。莊子說這番言論,也是在敘述自己的交友寫照,一則很有名的寓言講述的就是莊子一生中唯一的一位好友惠施離世后對莊子的影響。“楚國郢都有一個人在自己的鼻子上涂了一層比蒼蠅的翅膀還薄的石灰,讓一個石姓的木匠削掉。木匠掄起斧頭,旋風般地向那人的鼻尖削去。石灰被削去了,鼻尖絲毫無損。后來,宋元君聽到這個故事后,把木匠找來,要他再表演一番此等絕技。木匠說:“臣還能掄斧頭,可是,那個敢在鼻尖上涂石灰的人已經死了,表演不了。” (7)莊子的突破困境 懂得生活就會知道生活的艱辛,不是有了夢想就可以成功,只有付出行動,勤于積累,才能實現。只有積水深的地方,才能浮起大船。人若想成功,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成功需要勇氣,也需要不斷地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比如選自《莊子·達生》的“老漢粘蟬”中的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講的就是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三)《韓非子》與《莊子》寓言共同的取材原因 1.客觀現實的需要 2.時代背景影響 3.文化傳承要求 三、總結 正因為韓非子與莊子生活的時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直接影響人生價值觀的不同,所以《韓非子》、《莊子》寓言,除了一般的文學性和如何讓人們更好的“入世”有相似之處,他們的主張思想和藝術特色都有很大的不同。我認為《韓非子》、《莊子》兩本寓言給人的態度有積極的、有消極的,就如同人活在世上會被不同的事所影響,只有不斷的把握自己才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留下美好的風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