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426
淺談博喻,反襯在古詩文中描寫音樂的作用
【摘要】博喻,是比喻格中的一種。它鋪展多種比喻來形容一種事物。它與鋪陳直言的“賦”手法有某些相似之處。反襯,也是修辭格的一種。它是運用性質相反的(或與之無關的)事物的對比來強調所要表達的思想。此兩種修辭手法在古代描寫音樂的詩文中常常配合使用。如,都先采用廣博的比喻即“博喻”來表現音樂之美,然后再用“反襯”的手法來表現音樂效果(當然,“通感”也發揮了巨大的溝通作用),二者配合默契,出神入化,相益得彰。
【關鍵詞】博喻 反襯 古詩文 描寫 作用
總 論 在《列子·湯問》中記載著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瑟,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人們就把“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比喻知音或知已。 的確,好的音樂能使人常常感到“繞梁三日,不絕如縷”,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能讓人如癡如醉,忘卻人間煩惱,甚至物我兩忘、直至化境。孔子就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說。因此,彈奏者對能聽出音樂意境者謂之知音,遂引以為知已,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但,若能把聽到的音樂借助于某種修辭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就更非簡單的事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