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8769
論《水滸傳》的招安結局的必然性
[摘要] 由于被逼無奈,水滸英雄們聚義水泊梁山,以“替天行道”為旗幟,上演同統治者進行大規模軍事對抗,進而表達出“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最終使水滸英雄們走上了招安的必然之路,造成眾英雄命運的歷史悲劇。招安是《水滸傳》的重要情節之一,它與《水滸》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金圣嘆曾對《水滸》進行了腰斬,使之成了“斷尾巴的蜻蜓”(魯迅語)。但仍然消除不了招安的痕跡。招安又是表現主題的關鍵。招安導致的悲慘結局,揭示了農民革命的弱點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兇殘本質,進一步闡明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性。本文從尊重小說作者創作意圖的原則出發,按照《水滸傳》中聚義——忠義——招安的發展過程,重點解釋了受招安的必然原因,以及招安后悲劇結局所揭示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招安 悲劇 必然性 《水滸傳》中的“招安”是很令讀者矚目的故事,很多讀者把“招安”作為《水滸傳》精彩篇章的終結,讀到這里,仿佛是《三國演義》讀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紅樓夢》讀到“林黛玉焚稿斷癡情”,從此而后,一回比一回更敗人意。似乎中國古典小說作家都不善于寫收尾,無法滿足人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沒有考慮到讀者化身為書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英雄的叱咤風云的情感因素,以至于續寫者只好把《水滸傳》寫剩下的殘余好漢送到海外去當國王,給喜愛《水滸傳》英雄好漢的讀者一些安慰,金圣嘆更是直接將《水滸傳》腰斬到七十回。千百年來,《水滸傳》的“招安”問題引起了很大爭議,有的甚至上升到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口誅筆伐,加以鞭撻。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認識“招安”呢?我認為根據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來看,任何歷史問題都不能孤立的來看待,而應該把它放到具體的歷史大環境中去才能客觀的、全面的、理智的去撥開層層歷史的重霧而揭示其本質。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