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6081
論自我表現與模仿現實 -----借探春試解讀曹雪芹
[摘 要] 南北時期的鐘嶸在〈〈詩品序〉〉中起首即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①他認為文章首先是有人對客觀世界有所感,繼而結合自身的所悟所思產生表達欲望的產物。那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理解:文章既是作者對眼中世界的一種再現,同時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獨特的體現。我將借由一代大師曹雪芹先生及其塑造的賈探春這一形象來闡述我的論點:作者通過自我表現與模仿現實的有機結合,既構筑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紛繁的社會萬象,又酣暢淋漓地將自己“一把辛酸淚”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嘗試著采用比較文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去理解剖析,具體會從探春的才、情、義和曹雪芹的苦、樂、悲兩方面來挖掘素材、完成論證。
[關鍵詞] 話語 社會 反映 敏 大理石大案 情
“文學是一種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話語活動。”這是源自于文學理論教科書《文學理論教程》 對文學定義的一個闡述。細究起來,可以從三個詞來領悟這個帶有濃郁學究氣的名詞解釋。 第一個詞語是“話語”。并隨之衍生出五個詞:me(我)、he/shu(他)、text(文本)、context(語境)、communicate(溝通)。(注:這一個英文單詞是我自己查的,未必準確。)其實,不用我贅述,僅從這一到五的變化便可明了一點:文學并非單純個人話語行為,而是許多因素或關系相互作用的話語活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