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6954
封建知識分子的處境 ——禰衡、許攸的悲劇透視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禰衡、許攸的悲劇分析,透視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與人生現實的矛盾,并通過對知識分子傳統的追溯,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覺和責任意識,同時探討了知識分子在道統與政統之間企圖尋求一致性而不能,所以忠臣、明主的遇合成為士大夫的一種浪漫而固執的憧憬,一代代地期望著。
[關 鍵 詞] 狂傲 以道自任 憧憬
《三國演義》取材于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二年(280年)吳亡為止。近一個世紀的政治風云、戰爭硝煙為這部由史入文、虛實結合的歷史演義奠定了雄偉豪邁、氣勢澎湃的風格基調。各路豪杰互相攻伐、爭城奪池、爭奪人才,不同階層人士奔走游說,各投其主,逞其才能;在大動蕩的歷史時期里,個體和群體的沉浮升遷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特別是《三國演義》里描寫了一批性格各異,而又深藏文韜武略的謀臣策士,從他們的身上,最能透視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這是《三國演義》人物描寫最深刻的一個組成部分,活生生的性格群體揭示了中國封建知識分子傳統的雙重人格——既要依附權勢,又深受儒學的熏陶,保持自己的獨立意識,在這個難以調和的痛楚的人生道路上,追求和表現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