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740
對朦朧詩之“朦朧” 藝術特點的新認識 內容摘要:“朦朧派”作品語言特色之“陌生化”。朦朧詩歌作品創作語言特色之“人工化張力”。大量的、密集的詩歌創作技法使朦朧詩歌作品呈現出瑰麗的色彩,在藝術審美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關鍵詞:朦朧詩歌、語言陌生化、人工化張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中國詩歌出現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即“朦朧詩歌”流派的崛起。以北島、舒婷、顧城、楊煉、江河等詩人為代表的“朦朧詩人”迅速崛起,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很多作品令讀者陷入一片茫然。就是這些令人“不明白”的詩歌作品,在以《詩刊》為代表的多家報刊引發了會聚當時大部分詩歌評論家、理論家的大討論。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對朦朧詩歌加以研究,可以肯定“朦朧詩歌”對新漢語文學具有突出的貢獻,其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朦朧派”作品語言特色之“陌生化”。 朦朧詩歌產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文革時期北京的“沙龍文學”——70年代初上山下鄉時期的“白洋淀詩群”,以及1976年天安門詩歌運動。三股自發的文學力量構成《今天》①——朦朧詩潮的潛在土壤。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朦朧詩歌表現出的藝術特色集中表現在其“陌生化”。陌生化即與當時主流文學作品相比較而言,朦朧詩歌無論是在詞語、意境或氛圍上均令讀者感到“陌生”,致使當時很多讀者甚至部分學者都對“朦朧詩”高喊“不明白”!朦朧詩歌的陌生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詞語陌生化。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