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628
才士之沉淪與杜牧的悲憤幽蘊
[摘 要]晚唐詩人杜牧是當時難得的一位才士,他的政治主張、軍事主張卓見及文學才華,都不是一般文士能及的。他的詩歌在晚唐萎靡絢麗的詩風中給人以“豪爽俊健”的審美感受,然而在官宦專權、黨朋交爭的局面下,詩人上憂朝庭、下念人民的內心無限悲憤形諸筆端,主要體現在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悲憤;對人民生活命運的關切、悲憤;以及年光流逝、壯志難酬的悲憤。使我們從他的詩歌中感受到流露出的悲憤之情。[關鍵詞]唐朝 杜牧 悲憤。 杜牧出身時代顯赫的封建官僚之家,祖上杜預曾著《左傳》而名垂千古。祖父杜佑為三朝宰相為人寬和,性勤好學,備歷艱辛,用30年撰寫《通經》二百卷,講究世致用。杜牧幼時,祖父的為人作風給他幼小的心靈打下深深的烙印,當時家中藏書甚豐,這種時代學儒的家庭和家書萬卷的優良條件,文學土壤,祖父人品,思想,學問的熏陶,家族血統中的高貴氣質,卓越智慧的承傳,使杜牧像祖父一樣好學不息,博通古今,有了非凡的學問,才情,在幼時,就有了建功立業,匡世救世的理想抱負。不幸杜牧十歲時,祖父去世,十余歲時父親杜從郁離開了人世,杜氏三房發生了變化。杜牧與弟弟杜開及母親成了孤兒寡母,家境從此敗落,生活日漸拮據,這對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貴公生子生活的杜牧來說,不僅是經濟上的嚴重打擊,更是對他心靈上的一次猛擊。巨大的反差激發了他更加堅定謀取功名,重振家室,一展抱負的信念。因此他讀書作文很是用功。他埋頭研讀《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和歷代史書,并繼承祖父杜佑經世致用思想。23歲未入仕寫的《阿房宮賦》諷喻當朝,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卓越遠見,文學業上的非凡才華和初出茅廬的青年殷憂國事,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胸懷。他入仕后更加努力談政論兵,屢有良策進獻,冒死獻《罪言》平藩良策,然而朝廷混亂,宦官當權,他人微言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