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139
生命的失落與升華——光源氏和林黛玉的生與死 [摘 要]本文以生命美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演繹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從“內在的失落與存在”和“內與外沖突中生命的升華”兩方面,集中探討了《源氏物語》與《紅樓夢》中的生與死問題。認為:光源氏與林黛玉作為人,他們的死是對生命的限制。只有當他們作為文學形象,融入了作家的人生體驗之后,在一代代讀者的領悟與傳遞中,他們才能獲得永恒,生命才能在一次次解讀中獲得超越與升華。[關鍵詞]生命 失落 升華 人生體驗
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是忌諱談死的,以談死為不吉利。中國傳統的主體意識儒家學派一向重生,講“和”講“善”,提倡“樂天知命”。日本深受中國儒家學派的影響,追求感性和理性的統一,人格和社會、人生與自然的統一,亦即天道與人道的統一。王國維曾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雹偎,儒家傳統觀念構建的小說藝術作品,終是“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②因此,中國與日本都少有西方式的深刻的悲劇。 然而倍受兩國文人所推崇的《紅樓夢》與《源氏物語》獨為不然。王國維指出:“《紅樓夢》......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雹廴毡疚娜吮揪有L認為《源氏物語》具有“物哀”(亦作“物情”)精神。所謂“物”指客觀存在的現實,所謂“哀”,就是表現人的喜怒哀樂之情,也就是所謂“觸物傷情”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兩部作品都直視“死亡”, “死亡”母題貫穿始終。與中國人、日本人不同,西方人并不忌諱談死,他們自有其生死價值觀念,認為生與死相因相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