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529
淺探卞之琳早期詩歌的美學取向 [內容摘要]卞之琳是三十年代詩壇上一位風格獨異的“現代”派詩人。他早期的詩,取材微細,精心刻鏤,小格局反映出大宇宙。卞之琳拙于表現宏闊的題材與主題,卻長于靜觀默察,自我況味,抒寫富有哲理性的人生體驗,因而他早期的詩呈現出冷雋美、沉靜美與朦朧美的藝術風格。這種追求曾產生過獨特的美學效應,同時也存在著與時代隔膜、難與讀者產生共鳴的缺憾。 [關鍵詞]卞之琳 冷雋 沉靜 朦朧美 卞之琳被譽為30年代詩壇上“歌喉最動聽的鳥”。他同戴望舒、何其芳、廢名、金克木等詩人,都是上承“新月”,下啟“九葉”的“現代”派詩人。他的詩,意象深隱奇詭,情調低徊迷朦,在古典的意境中潛流著末世的哀音;同時他又以知性探險、非個人化境界和敏銳機巧手段,形成了對傳統詩美的抗擊與解構,表現出卓然獨立的孤絕精神。本文重點探析卞之琳早期詩歌的審美傾向,并淺探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人創作的成敗得失。一 詩歌創作,是詩人感情的勃發。詩人們滿懷激情地傾訴著喜怒哀樂,或怒吼絕叫,如火山、噴泉,象郭沫若;或纏綿低吟,似輕風、飛雪,如徐志摩。而卞之琳則有所不同,在他的筆下似乎沒有愁苦、沒有眼淚,有的只是一幅幅冷漠的生活的剪影:“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過橋,敲鑼的過橋/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卞之琳受佛、道文化的影響,同時西方詩歌對社會、對人生的冷漠、荒蕪意識又給予了他熏陶,并產生共鳴。因此,他的詩在藝術追求、美學取向上便呈現出一種冷峻、雋永、平和、節制的抒情方式。他冷漠得如大徹大悟的哲人、高僧,去洞察世事,體悟人生,以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場和矜持從容的詩人風度,高蹈于現實之上,從而精心地去“淘洗”、構筑他的一首首“小玩藝兒”。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