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025
試論中國文化中的巧與拙 摘要:巧與拙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巧與拙在中國文化中體現為人與自然、人工美與自然美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美才是真美,達到頂點的“大巧”(拙)才是審美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巧 拙 大巧 自然美 人工美 我們經常在一些文學或藝術評論中看到用“巧”與“拙”來評論作品。如陸機的《文賦》里說到:“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指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有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巧與拙使用的范圍很廣泛,不僅用來評價文學作品,還可以評價藝術作品,如繪畫、書法、建筑藝術等。 對巧與拙的認識并不能簡單地只看到二者的相對性,而應該將巧與拙作為辯證法中矛盾的雙方來詮釋。在中國古代,先哲們就已經看到了二者的互易性。如老子的《道德經》中就明確提出“大巧若拙”的巧拙互易觀點。一、巧與拙的含義及關系 巧與拙是相互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巧:技巧、技藝。《考工記·總序》里“材有美,工有巧”。這里的巧主要指工巧。巧中又有大巧,大巧不是一般的巧,大巧是最高的巧,是“天巧”。 拙:笨拙,與巧相對,是不巧。高境界的“拙”意為自然而然,不勞人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