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387
談意象與意境的表達作用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詩詞寫作和閱讀中兩個重要的術語,可以說,詩詞特別是抒情詩詞的好不好,關鍵要看詩詞中的意象是否典型,相關意象通過人們的聯想,其意境描繪得美不美,即作者所創設的藝術意境美不美。有了一個美好的藝術意境,才能調動作者的想象,才能引導讀者進入到一個藝術境界,從而烘托出人物的情懷,或感情其中的某些道理。
[關鍵詞] 意象 意境 藝術境界 烘托
意象是滲透著作者某種情感的物象。追根溯源,意象的概念在《周易》中已初見端倪,書中引用孔子的話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圣人立象以盡意”的“象”指的是《周易》中的卦象,“象”的目的是在于表達難以言明的“意”,即把“意”由抽象而變為形象。可見,象具有象征的價值和意義,從“象”可以窺“意”,“象”是用來表達某種抽象的觀念和哲理的藝術形象。第一個將“意象”引入文學理論領域的是著名文論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意思是情感推動著意象的形成和發展,同時使意象鮮活靈動。清人葉燮對意象審美特征的認識達到了較高的理性層次,在《原詩》內篇下中說:“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于前者也。”又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入與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在這里,葉燮認為,意象的審美特征在于不粘連藝術形象,介于可言說與不可言說之間,帶有鮮明的個體性和主體性,邏輯思維不貫穿其中,意象是直覺、體驗式的藝術至境,具有表情達意敘事的獨特功能。葉燮對意象審美特征的認識歸納,是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的總結形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