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533
論《巴黎圣母院》和《白鹿原》中‘化丑為美’手法比較
[摘要]美學中所講的“化丑為美”藝術手法,在文學領域應用相當廣泛,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國當代陳忠實《白鹿原》中都有所體現。 [關鍵字]美學、化丑為美 美學 美學是一門社會學科,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社會,古代思想家對美與藝術問題所作出的哲學討論,對藝術實踐經驗的總結與研究。 美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對美好事物的主觀反映,即美感。隨著美和美感的發展,出現了作為審美意識集中表現的各個部門藝術理論,如音樂、詩歌、小說、散文、舞蹈、繪畫等社會的各個領域。美學,不光研究的是事物的美好與崇高,而且還研究相反的一面丑惡與低俗,審美情趣正是個人主觀情感的外泄,包括對真、善、美的贊美和對假、丑、惡的憎惡。也正是因為美與丑的強烈反差對比,才能使美好的事物更美好,丑陋的事務更顯丑陋。所以,美與丑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兩個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 “化丑為美”藝術手法的應運 “化丑為美”手法在文學著作中應用最為成功的要屬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托.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這是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