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006
淺談三國人物的忠義觀 [摘要] 春秋戰國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轉化為下對上特別是臣對君的道德觀念,“義”的概念則逐步轉化為同類人(家庭成員、親朋戚友、官場同僚)之間互相對待的道德觀念。一般說來,“忠”與“義”這兩個概念已經演化為一個對立的統一體。漢代以后,“忠義”連綴的現象開始出現,人們用“忠義”來稱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說明他既能對上講忠,又能對同類人講義。 [關鍵詞]:三國人物 忠義觀在“忠”與“義”這兩個概念的發展中,“忠”的含義越來越固定,直至被完全局限于君臣之間個人的單向度關系中,且是天定的具有形上必然性的關系,從而使“忠”具有了官方意識形態的內涵。而“義”的含義卻在表同類人的關系這個大范圍內越來越變化多端,直至成為地方武裝聯合、民間組織的一種號召和紐帶。這種“義”的觀念的發展當然對統治階級是很不利的,因為以“義”為號召的聯合,既可以表現為互相扶持的小集團的“結義”,也可以表現為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的“聚義”。明張溥的《五人墓碑記》里記載蘇州市民反抗魏忠賢的斗爭,就有“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和“大閹亦逡巡畏義”的話。為了防止這種“義”逸出封建統治階級修筑的軌道之外,朝廷的策士們就在“忠義”二字上下工夫,這種“忠義”不同于上文所說的“忠”與“義”的自然連綴,而是含有政治目的的捏合。首先承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