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288
論“魯迅作品中的自我表現和摹仿現實”【摘要】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擘,創作了很多深入人心、鞭策現實的作品。本文通過對魯迅作品的閱讀,對魯迅先生寫作中的自我表現的描寫手法和摹仿現實的情況進行初步的探討。【關鍵字】魯迅作品 自我表現 摹仿現實
一、關于魯迅的介紹 魯迅,原姓周,名樹人,字豫才。1881年魯迅先生出生于沒落封建家庭,13歲后因為家道衰落而生活更顯艱難。魯迅對于童年時代的純真生活里有著許多溫馨、美好的體驗,這些體驗在《吶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等文集中進行了追憶。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魯迅家道中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其家族所表現出來的丑陋而險惡的東西,以及他人給予卑視和輕蔑,給魯迅童年、少年時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給他的性格注入的堅強、堅韌和反叛。1898到1902年間,魯迅在南京新式學堂開始對自然科學技術的學習,在維新思潮影響下,接受了進化理論,吸收承認了主張社會變革的政治思想,開始對社會的思想文化的問題產生了興趣,并形成自己的各種獨特的看法。1902年,魯迅在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留學后,就常常和好友許壽裳討論了國民性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個相關的重大的問題: “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1]。魯迅在留學期間看到中國人在欣賞看中國人被殺頭的電影鏡頭時,國人沒有一絲內疚的心里。同時耳濡目染了日本人與中國人在思想和性格的差異性,決定棄醫從文。1906年退學轉到東京后,開始提倡文藝,創辦刊物,撰寫稿子和翻譯外國的文藝作品。1909年,魯迅回到中國,開始在杭州和紹興等地從事教育部門的工作,并研究和整理古代關文獻資料。雖然曾目睹辛亥革命的短暫勝利,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實質性依然一致,這樣大大促進了他對辛亥革命的思考,對中國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的思考。魯迅飽含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心,帶中國社會的苦難,帶著自己人生的苦難,走進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