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298
從孔子的“成于樂”情感交流法看我國的隱性教育 [擇要]孔子的“成于樂”情感交流法提倡寓教于樂,快樂的教與學以達到教學相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隱性教育的原型。由此引出隱性教育,本文介紹了隱性教育的基本內涵、特征、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和改進的舉措。 [關鍵詞]“成于樂” 隱性教育 人文教育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的學說的創始人,儒學以仁為核心,在德育方法中始終以人為本。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活動。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首創私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論,為我國以后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孔子的施教方法如因材施教、身教示范、教學相長、情感交流、循序漸進對當今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啟迪作用,今天的很多教育方法都可以在孔子的德育方法中找到原型。情感教育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教育上的具體體現。所謂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真心投人,真情付出,以情感人,使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教育內容等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育者要關愛教育對象,要對教育對象付出自己似水般的柔情。這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第二,教育者要在人格上尊重教育對象,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第三,教育者要具備耐心。教育者要像“水滴穿石”那樣,進行大量的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耐心細致的工作。這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第四,教育者要對教育對象加強引導。這是實施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1] 孔子在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十分注重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如《論語•雍也》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論語•先進》也載,“顏淵死,子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