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675
從《寡人之于國也》看孟子論辯技巧[摘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為 “亞圣”。人稱孟子好辨,孟子也自謂“知言”。他從中年開始周游列國,游說四方,他善于言辯,善于論戰,他能在復雜的論辯中,縱橫捭闔,往往置對手于理屈辭窮之境,而自己則始終牢牢占據主導地位,從而立于不敗之地。這一方面源于他的游說充滿了嚴密的邏輯性;另一方更源于他內心深處的“浩然之氣”,對于“仁政”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關鍵詞]孟子 論辯技巧
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的時代,是演講、論辯發展的鼎盛時代。我國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龍》中寫道:“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1]此言充分道出了論辯的重要作用。戰國時期諸子以好辯、善辯為時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辯著稱。孟子的“好辯”,在他所處的時代便很出名。本文將通過《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來充分了解孟子的論辯技巧。 一、孟子好辯的原因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1、時代根源。孟子好辨具有深刻的時代根源,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急劇變革的時代。奴隸制趨于崩潰,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崛起,士階層以王者師的身份活躍在社會的大舞臺,各派力陳一家之言,欲被諸侯啟用從而名揚天下。在這樣一個言論空前鼎盛的情況下,“孟子不能如孔子一般成為一個偉大的獨白者,一個意義的直接給出者。”于是乎他發展儒家學說的方法自然與孔子的只求辭達、反對用佞、言簡意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