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708
“自我表現”與“摩仿現實”視域下的三毛作品淺析 ——以《撒哈拉的故事》為例 [摘要]三毛是一位思想自由、熱愛生活的作家,一生足跡踏遍了59個國家,閱歷獨特,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三毛勝利地運用了寫實方法,她的作品顯得真實、親熱。寫實、寫自我的特色,也形成了三毛奇異的文體方法。本文以撒哈拉的故事為例,分析和探索其作品中的自我表現與摩仿現實的表現方式,并對自我表現和摩仿現實的巨大張力進行探討。[關鍵詞] 三毛作品 自我表現 摩仿現實。
一、引言 三毛是一位特色鮮明的臺灣女作家,二十歲進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攻讀德文專業,后留學西班牙,一生游歷過許多國家。三毛作品語言樸實但充滿真情,文字優美灑脫且充滿了自由的氣息。三毛熱愛生命,把感情始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情是牽引三毛熱愛生命的動力,所以在荷西遭遇意外以后,因為感情的離去,三毛的生命由原來的色彩斑斕,逐漸進入灰色時期,再到最后選擇了以最溫柔但轟轟烈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見“情”就是三毛的生命。三毛思想里的自由是根深蒂固的,流浪就是她追逐自由的最好載體。主要作品有《撤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l976 年),《哭泣的駱駝》(1977年),《溫柔的夜》(l979) ,《萬水千山走遍》(1982 年),《送你一匹馬》(1983 年)等。現當代小說作品很多都有著很強的“自我表現”與“摹仿現實”的寫照力。本文以《撒哈拉的故事》為例對“自我表現”和“摩仿現實”的巨大張力進行探討。 二、作品的“自我表現論” (一)自我表現的定義心理學研究者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別人按照特定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并隨時調整自己行為的現象稱為“自我表現”。作為解釋社會行為的一個概念,自我表現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選擇性反應,泛指那些用來影響別人對自己印象的行為。在自我表現的研究中,存在著兩種取向。一種是被Schlenker和Weigold(1992)稱為自我表現的嚴格的(或狹義的)定義,即認為自我表現特指人們為了獲取某種利益向他人呈現出某種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