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7610
有字的本義和性質淺析
[摘 要] 狹義“有”字句和方言“有”字句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中的“有”都統一在表“存在”的本義下,分別表示事物、性狀、事件的存在。“有”字的詞性是動態的,根據后接成分從名詞到名動詞到謂詞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個由動詞到準謂賓動詞再到副詞性確認標記的變化過程。[關鍵詞] 有;本義;存在;動詞;準謂賓動詞;副詞性確認標記。 方言是漢語在不同地域的變體,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分支,和漢語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二者之間的差異是語言內部矛盾,應該可以統一在漢民族共同語下。本文擬從共時角度出發,結合普通話和方言中“有”字句的研究,根據語言的內部聯系,探討現代漢語“有”字的本義和性質。 一、“有”字的意義: 1. “有”的本義是表示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存在: 許慎《說文解字》釋“有”:小篆字形為“[XC]”,以手取肉形。本義為“不宜有也”。例句《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 [1]有人根據“以手取肉”的小篆字形,認為“有”字的本義是“據有”,并且進一步解釋說,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不應該的,所以是“不宜有也”。此說沒有解釋為什么作者選用“日月有食之”作為例句,例句中的“有”顯然不是“據有”。 日食、月食是一種自然現象,宋代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古人的自然科學知識遠沒有宋人發達,他們敬畏自然,相信巫術,認為“日食”、“月食”是一種不祥的天象,故說“不宜有也(不適宜存在這種天象——作者注)”。可見“有”的本義是指客觀存在日食、月食這種不受古人歡迎的天文現象,“有”是指客觀現象的“存在”。 為什么有以日食、月食為表象存在的對象呢?古人崇拜自然現象,以為這是上天給人類的一種信息,是否遵從這種信息,關系到人類行動的順利與否。所以古人信奉占卜,巫術盛行。最初的文字被專門用作記錄占卜結果,因而有了“甲骨文”,或者干脆直呼做“殷商卜辭”。先秦文獻多次出現“日月有食之”的記載,足以證明“日食”、“月食”現象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它來傳達“有”的“存在”意義就更加昭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