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067
淺論杜甫的入世思想
[摘要]唐代詩人杜甫,世界文化偉人,對后人產生著極大的影響。詩人終生追求一種人性的高貴與美,追求一種至高至大的人格,而且對自己所追求的終身無悔無改,正是這種執著的積極入世的精神,給后世以極大的影響。[關鍵詞]積極 入世 理想 現實 磨練
古往今來,社會活動的個體,不管他是從事文藝工作、科學研究,還是從事經濟、政治或軍事活動,能給歷史以影響的總是極少數。他們大多只在一時一地,只在自己的專業產生過些微影響。有些人或可名噪于當世,死后則寂然無聞,有些人則能以“家”垂名于國別專史,后惠于國人同行,甚至于能跨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世界通史上的偉人。然而唐代大詩人杜甫不僅名噪于當代和后代文學界,而且成了世界通史上的偉人,20世紀被稱為世界文化偉人,為后世所學習和景仰,并對他們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由于其時代、家世、經歷、個性形成了最佳結構,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其執著的儒家理想的主體精神——積極人世。 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杜甫,字子美,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十一世祖杜預是四晉時的名將,精通《左傳》,他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為榮,對詩人的思想抱負、政治熱情起著一種楷模和鼓舞作用。故杜甫曾說:“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不墜素業矣”(《進雕賦》)這樣的官僚世家是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的特權的。而且杜甫的家世還有詩歌的家學淵源,其祖父杜審言在唐初五言格律詩的形成上起了一定作用,故杜甫引以為自豪,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 詩人自幼好學,而且才思敏捷,“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游》),到十四五歲時已成為被當時文壇老宿深為贊賞的青年詩人:“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十八歲的詩人就自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青年時的杜甫是極為自負的,甚至可以說有點“狂”,“自謂頗挺出,立登要津路。”南北的漫游,既增長了詩人的見聞和知識,更重要的還結識了一大批社會賢達,彼此逾揚,造成聲名。有著“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的杜甫,他此時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他的求仕作準備,并且他自認為憑自己的才氣,在仕途上求個一官斗職就如探囊取物般簡單。“奉儒守官”的家世,使杜甫不可能離開傳統的入世之道——積極求仕,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欲淳”的政治理想。“致君堯舜上”,就是杜甫以臣的身份輔助國君,使最高統治者成為治國有道的賢明君主;“再使風欲淳”就是在“致君堯舜”的前提下詩人以儒者身份去完成道德教化的使命,使社會風氣變得淳樸美好。任何一個人,包括他的行動和思想,都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沒有人能脫離他的社會存在。杜甫三十五歲以前,正是唐王朝的鼎盛時期,政通人和,國富民強,杜甫的生活是衣輕裘,騎駿馬,春歌冬獵,清狂快意。這種時代氛圍賦予他一種豁達、自信的氣度,加之天資超異,博覽群書,使他對前途充滿美好的幻想。因此有著“會當凌絕頂”之氣概的杜甫在三十五歲那年便躊躇滿志的奔赴長安,去實現他的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正如聞一多所說的:“三十五歲以前,是快意的游覽,他像羽翼初滿的鳳凰,乘著靈風,踏著彩云,往朦朦的長空飛去,他肋下只覺得一股輕松,到處有竹實,有醴泉。”然而,在長安迎接詩人的卻是冷漠的社會現實:此時的朝政已由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他們排斥異已,嫉賢害能。一心于求仕的杜甫不僅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生活上也開始落拓,開始了窮困潦倒。人的性格雖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和年齡閱歷的增長,其性格自然也會不斷的發生變化。杜甫雖然也以“事于謁”為恥,但饑寒切膚的冷酷現實使他也不得不違心的向權貴投詩,希望得到他們的吸引,結果仍然是失望。“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是詩人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