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8245
淺談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 ——以《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對照為例[摘 要]:雨果被稱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其浪漫主義文學創作主張,轟動了19 世紀歐洲文壇。在其浪漫主義文學創作主張中, “美丑對照原則”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本文以其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對照為例論述了這一對照原則, 使美與丑、善與惡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作品主題,展示出一幅光明與黑暗殊死抗爭的畫面。[關鍵詞]:對照原則 《巴黎圣母院》 人物形象
維克多·雨果,被世人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詩人、小說家、戲劇作家。他在文藝觀上,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響,反對僵化教條的古典主義,明確而系統地提出了浪漫主義文學主張,在當時法國文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因此而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主將。 雨果在他1827 年發表的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所作的序言中提出了“藝術自由”的信條。他要求擴大藝術表現的范圍,強調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題材;強調作家應該根據一定的道德和美學理想不拘傳統自己創作,深入到心靈中進行挖掘,無拘無束地抒發主觀的思想感情。這種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對照原則,是貫穿《〈克倫威爾〉序言》全篇的理論線索,也是雨果文藝美學思想的核心。雨果認為,自然的萬物并不盡符合人的意愿,都屬于美的。一切事物都是通過兩種不同要素的對比形式而呈現出來的。他說:“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與惡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1] “某一種污點只可能是某一種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如果刪掉了丑,也就是刪掉了美。”[2]因此,在他看來,藝術的任務就在于再現事物的對比,美與丑、悲和喜、哭與笑、性格的光明面與陰暗面、崇高面與丑怪面都應處于統一整體中,不應割裂。因為,只有把美丑統一在一起才能真實、完整地反映近代生活,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雨果利用這種極強烈而又鮮明的對照,表達了作品的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相斗爭的主題思想,抒發了自己的人道主義情感,譴責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黑暗的勢力,表現了作家對被壓迫摧殘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理想社會的熱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學作品中,美總是與善緊緊相連,丑總是與惡密不可分。但雨果卻把美與善、丑與惡在人物身上和諧地結合著,或嚴重地矛盾著。他的獨特之處在于以夸張的手法、浪漫的色彩,運用縱橫交錯的對照,把形象突現出來,致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產生一種撼動人心的魅力。 雨果《巴黎圣母院》是其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是他浪漫主義理論的實踐,是他有名的“美丑對照原則”在形象體現。《巴黎圣母院》這部小說的基本主題就是在對照中展示善良、仁愛的人性與罪惡、殘忍的無人道對照;極美與極丑對照;外表矜持莊重而心狠手毒與外表丑陋而心靈高尚對照……其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對這一美丑對照原則運用得尤為經典,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美的化身”艾斯美拉爾達與她周圍諸人物之間的對照 雨果認為,“滑稽丑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給予藝術最豐富的源泉。”[3]善良的東西總伴隨著丑惡的存在,美的角色旁邊應設置丑的角色,通過美、丑兩個極端的對比突出美的形象。艾斯美拉爾達是雨果精心塑造的一個美麗、善良、溫柔的女性形象, 對她的溢美之詞常常出現在一些評論者筆下, 如“形體和內心高度和諧統一美的形象”,“是黑暗中世紀的一線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等。圍繞在她周圍的副主教克洛德、詩人甘果瓦、畸形兒卡西莫多以及侍衛長法比都愛過艾斯美拉爾達, 但其中有真有假, 有善有惡, 有無私的有自私的, 有內在的美丑與外在的美丑的矛盾。這四個人物與中心人物艾斯美拉爾達的關系形成了對照, 構成了小說復雜的矛盾與沖突, 也表現了雨果本人的態度與感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