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834
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風格[摘 要] 古代以山水詩而聞名的詩人不勝枚舉,其中唐代的王維就是比較突出的一位。他在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等前人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奠定了他在唐代詩壇的重要地位。王維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詩人,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有出色的繪畫本領、還擅長音樂。因而他善于捕捉自己對大自然敏銳獨特的感受,并運用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因此,其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有神韻。[關鍵詞] 王維山水詩 繼承與獨創 詩中有畫有韻 空靈靜逸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摩詰,,他出生在儒學世家,精通繪畫音律。被人譽為“文章冠世,畫絕千古”。他一生流傳下來的詩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園詩尤其被人所稱頌。盛唐時的《河岳英靈集》中對王維的評價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指出他的詩富于畫意,而宋代文豪蘇軾在《東坡林志》中對王維的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則非常精辟允當地概括了王維山水詩的鮮明藝術風格特點。王維山水詩承上啟下,將山水詩由勃興期推向昌盛期,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山水詩。 一、繼承前人,獨樹一幟。 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等的山水詩傳統。 王維與陶、謝詩歌藝術的繼承,以山水詩為例。唐代的山水詩,以二謝為代表的南朝山水詩相比,呈現出嶄新的風貌。南朝山水詩對山水景物的描寫追求形似,崇尚工巧,重與聲色,幾乎很難看到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后人評價的少性情或是缺乏神韻。唐代山水詩脫離了對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達到神似。他們刻畫山水,不滯于山容水態,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現山水的個性。自然山水成了詩人的朋友,或詩人自己的化身。“兩看相不厭,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達到化境。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既有陶詩渾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謝詩精工刻畫的描寫。王維的詩特別富有神韻,達到了形似與神似的高度統一。他描畫山水,追求的是神似,并能在詩里滲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現詩的情韻和意趣。在他筆下,山水風光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個個細部的描摹,而是渾然一體的氣象。詩人用這種方法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流醉與山翁。詩人從大處落筆,把漢江給予自己的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寫了出來。還有他的《山中》也極富有情趣:荊溪百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覺得衣裳濕了,以為在下雨。細看原來無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嵐依稀在目,沾濕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詩只有二十幾個字,卻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圖。像這樣的詩是需要反復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復玩味中,才能像蘇軾所味到的那樣:“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從啟示性的語言轉向寫實的語言,再到王維對啟示性語言局限的突破。是由陶淵明到謝靈運,再到王維的另一方面轉變。中國的山水詩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純熟,山水詩的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登上了中國古代山水的成就峰巔。 以寫禪境、蘊禪趣的山水詩篇屹立文壇,獨樹一幟。 “以禪趣入詩”是王維山水詩的一種重要形式。所謂“禪趣”指進入禪定時的輕靈愉悅、寧淡自然的意趣。禪宗是避世主義的哲學, 它將人世的各種悲歡離合、七情六欲引向空無的永恒,化為心靈深處對物欲情感的淡泊。王維以清凈澹泊的生活為精神解脫的途徑,所以他的山水詩常充滿禪意的“平淡”,大體表現為 :色彩的淡雅:王維的山水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顏色詞是“白”、“青”色。青、白色能給人的心理帶來平和、安靜的感受,有利于表達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