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525
論杜甫的人格精神 【內容提要】:杜甫,字子美,唐代詩人,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文品即人品,詩格即人格,通過研究杜甫的詩歌來感受“詩圣”的人格魅力,杜甫圓融地將道德和詩學合為一體。他關心民生疾苦,表現民瘼民病,體現了一個封建儒家學士所能給予貧苦民眾的最大人文關懷;他直面現實,批判時政,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朽,以坦蕩的胸懷大濟蒼生,表現出高尚的人格精神。杜甫有限的生命雖久已逝去,但其不朽的精神卻超越時空成了永恒,他的憂民歌吟催人淚下,愛國襟懷令人欽敬,并將永遠感動與鼓舞著華夏兒女乃至世界人民。 【關鍵詞】:杜甫 詩學 人格精神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中國文人的道德化心態日益成熟,并形成以人本精神為基礎的道德人格。中國詩學的發展,便是在這種理想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學作為主要的教化工具,他需要負載起為社會指航的作用,作家也必須選擇符合社會需求的內容,他們才有可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關注。 正因為中國文學藝術的審美機制包含著極大的道德功利因素,所以,中國古代作家的審美思維過程,演繹的前提往往與道德有關,它是觀照和推論事物的基礎點,而道德已潛移默化地成為某一人群的精神核心,詩學完全進入倫理化的領域。 在這種文化背景的熏染下,杜甫圓融地將道德和詩學合為一體,他的詩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具有超越時空的可貴精神,他直面現實,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朽,現實人生的缺陷,反映被損害的下層人民的苦難和不幸,同時,杜詩的精神實質與基本特點緊密結合時代需要,尤其是結合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現實社會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具有現代啟示精神。 杜甫一生以儒家思想為本,時刻不忘濟世報國,然而他身逢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時期,報國無門,滿腹憂國憂民之情只能寄于詩內。杜甫的詩歌現存1400多首,或揭露統治者腐朽,反映人民疾苦,或心系國家危亡,反對割據。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展示了這一時期的歷史。杜甫在詩歌藝術上是集大成的詩人。 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分析: 一、愛國愛民、矢志不移 杜甫常常自稱"儒生"、"老儒"、"腐儒",談到自己的家世也說"奉儒守官",所以歷來批評家認為這是儒家的思想意識的體現,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學說鑄就了杜詩中憂國憂民的主旋律。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內心之中常常激蕩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對孔孟所倡導的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惻隱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強烈的詩篇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感染并打動讀者。特別是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愛”精神,這幾乎成為杜甫一生堅持不輟的創作主題。我們讀杜詩、體會儒家的思想意識,似乎儒家倡導的那些只能令人仰望的倫理觀念就在身邊、就活躍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還可以說就發生在你我他的聯系之中。有了這些觀念,我們才變得不世俗、不庸俗,甚至說變得更文明了起來。而且杜甫寫到這些時是那么自然,順口說出,好像是從他內心中流淌出來的,根本不像后代道學家那樣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后人讀杜詩所受到的儒家觀念的感染、絕不會亞于讀儒家經典。他把儒家與忠君愛國有關的因素發展成為忠君愛國的強烈的自覺意識,并成為古典詩歌創作中的永恒主題。流傳到現在的杜詩絕大部分寫于滯留長安以后,從長安詩開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現了他的憂國憂民精神。從早年的志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到臨終,仍在惦念著:“戰血流依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