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847
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摘 要] 《三國演義》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描寫技法上比較符合中華民族的欣賞情趣,它培養了中國人傳統的閱讀習慣,這部小說所寫人物眾多,其中幾十個人物的人物形象都十分鮮明。如曹操的奸險狡詐、殘暴不仁;劉備的仁德為懷、知人善任;關羽的忠義兩全、剛愎自用;張飛的嫉惡如仇、性情剛烈;司馬懿的虛懷若谷、老奸巨猾等等。[關鍵詞]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出現了一千來個人物。當然不可能都“栩栩如生”,但魏蜀吳三國國主及其主要將帥、謀士,確實是個個形神兼備,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羅貫中用他的如椽之筆,在當時整個社會文化心理的影響之下,抒寫了這一群雄并起的時代,塑造出兩種性質卻同樣光輝的形象———曹操、劉備.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為復雜的,很難用一句話兩句話給他作結論。 在三國演義第四回里曹操謀殺董卓,被董卓識破,后被追殺,和陳宮逃至成皋地方,被其父好友呂伯奢所救,呂氏父子以誠摯款待曹操和陳宮,但當聽到屋后有磨刀之聲,曹操首先想到的是“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由于他的多疑,所以不問青紅皂白,出現了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的慘劇。實際上,全家是為了款待曹操磨想殺口豬的緣故。更有甚者,當殺完人后,曹操已知道錯殺了好人,但仍不反思,沒有悔改之意,逃到村外,碰到買酒買菜回來的呂伯奢,仍舊揮劍砍伯奢于驢下。可見曹操的殘忍。曹操怕有人暗中謀害他,常吩咐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覺,汝等切勿近前。”并找會拿一近侍當靶子“實彈演習”了一番。人皆以為曹操果夢中殺人。唯楊修知其意:“丞相非在夢中耳,君乃在夢中耳!”由于曹操生性多疑,他總怕有人會暗中謀害自己,為防患于未然,他竟拿身邊的近侍當道具來為自己配戲,視侍衛的生命如塵埃。這件事充分暴露了曹性格中奸詐多疑、自私冷酷的本質。 《三國演義》中,劉備則完全“德君”化了。劉玄德這一人物形象是羅貫中向往的君主與優美人性。在塑造劉玄德這一人物形象時,也多次將他放在矛盾沖突的浪尖上,在兩難的試石上,剖析他的人性。第三十六回曹操使計賺徐庶,而徐庶盡知玄德之集團秘密。事關江山,孫出計強留庶。玄德卻曰:“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士。”其仁德之心感人至深。后萬般不舍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及至徐庶揚塵遠去,仍“凝淚遠望”,以致要“盡伐林木”只因“阻望徐元之目也”。其惜才愛才的仁君形象躍然紙上。為表其仁厚至深,又與第三十九回,又將玄德一試再試。時劉表欲以荊州相送而玄德拒之。孔明怪他道:玄德在無安身立命之處時,拒荊州何也?且聽玄德之言:“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第乘其危而奪之”?孔明嘆曰:“真仁慈之主也。”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更是將他的仁義之心推向極至。后有索命追兵,而身又有民眾數萬。一邊是保命逃生,以圖日后東山再起,一邊是誓死追隨的黎民百姓。何去何從,孰輕孰重?劉玄德沒有沉吟沒有猶豫,沒有辜負追隨他的黎民百姓,沒有辜負將他視為仁德典范的讀者,面對眾將棄民的建議說了一句發自肺腑的千古名言:“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足見劉備的仁德之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