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861
從叔本華的悲劇理論看《離騷》抒情主人公的悲劇形象
[摘 要] 在西方悲劇哲學理論進入成熟階段時,中國文人和學者仍在探討中國文學史上是否有悲劇,遍尋無果之際,《離騷》因為其具有特殊悲劇效果的結局而吸引人們的眼球。透過屈原筆下這個獨特的悲劇形象,反映出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與時代走向之間某種不可言喻的緊密聯系,同時也體現出人之謂人的獨立生活意志。[關鍵詞] 《離騷》 悲劇 叔本華 《離騷》透過屈原筆下獨特的悲劇形象,反映出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與時代走向之間某種不可言喻的緊密聯系,同時也體現出人之謂人的獨立生活意志。本篇論文就是在學習叔本華悲劇理論的基礎之上,對個人和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主要是探究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歷史事件之間的某種雖具有偶然性但卻無法更改的必然聯系,研究的目的是要求人們在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評析時,從微觀的角度看待個人的主導地位。從個人角度來講,蕓蕓眾生,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瞬間改變萬物,但每個人的每個觀點和舉動卻同時決定著歷史的走向,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聯系促使我們審查自身,反省自己。而《離騷》一文正是運用各種抒情方法,描繪出一個雖有著滿腔抱負,但卻生活在一個奸臣橫行的時代的形象,他在苦悶無處寄托之時,不得不選擇投江自殺。本文首先通過解析這個形象,在其時代背景的烘襯下,然后結合叔本華的悲劇理論,在相關論點的基礎上,論證個人的生命意志決定著時代走向。這也正是該篇論文的核心所在,其意義就在于促使人類學會肯定自己的生命意志,不要將自己逼入死角。我們在歌頌《離騷》主人公高風亮節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靠著完結來完成的,或許他釋放自己的苦悶后,繼續保存自己的生命,會給國家和人民群眾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同時也是在遵循著對生命負責的人本主義態度。
一、屈原與《離騷》主人公的形象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關于《離騷》,我們早已是耳熟能詳,其特色除了在詞作風格上廣泛應用楚方言外,在表述主人公身份之時,更是窮盡所有贊美之詞,將自己的世系、品德、修行、能力進行一一贊賞,同時用各種稀有花草,諸如“木蘭”、“宿莽”來象征自己的高風亮節。而這樣一個美好的接近完美的形象能遭遇什么憂愁呢?他又通過借古諷今開始講述為君之道,何為賢君,何為逆臣,形似褒揚,實則在貶斥時政,奉勸君王擦亮耳目,學會察辨忠奸,只要君王有此意,主人公愿意“道夫先路”,甚至“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也在所不惜,一個憂國憂民的賢才形象躍然紙上。但君王顯然并不像主人公所期望的一樣,這種希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迫使主人公不得不轉向自己的精神境界,他在憂國憂民的同時,開始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發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嘆,因其不愿與人同流合污,所以更顯得孤苦清高,這樣,一個雖郁郁不得志但卻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就被刻畫出來了。屈原所描繪的這個形象是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的,他擁有幾近完美的品格卻生不逢時,個人與時代的巨大沖突,促使命運的張力無限擴大,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主人公的命運和結局。 主人公最終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世界,選擇了投江自殺,表面上結束的只是這一個人的生命,實質上卻是一個國家走向沒落的開始。一個懷揣著人民、國家,有著崇高品格的賢才,不得不選擇死亡以求解脫,這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時代?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學者在探究這個形象時,都會將他比作屈原個人的自傳,當然,這也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的,文中開始部分所描繪的主人公是受君王推崇的,賜名賜字,家世顯赫,這也與屈原本人的經歷一樣,而后,君王受奸臣蠱惑,開始疏遠主人公,以至于他苦諫無果,投江自盡,這與屈原本人的命運也極為相似。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