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9567
引 言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車,是戰國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共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該書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千百年后,人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個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個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這正是《孟子》千百年來一直具有無窮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古代對《孟子》的研究,大都圍繞《孟子》從各個方面進行各種詮釋。學者們從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氛圍以及個人的經驗,通過注疏、傳說、考辨、音義等方式,來解釋經典的意義。20世紀以來,隨著諸子學的勃興,作為儒家重要經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廣泛研究。在文學研究方面,涉及面廣泛,從散文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從語言藝術特色及其修辭技巧的運用、論辯藝術及其氣勢風格、文章的邏輯性及其文體特征等方面展開的,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在修辭方面,《孟子》比喻研究,從起步而蔚為大觀,得到廣泛的探討與研究。但相對于《孟子》的散文藝術、孟子的哲學思想及社會政治主張等方面來說,《孟子》比喻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無疑尚有不少缺憾。馮廣藝的《漢語比喻研究史》總結了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比喻理論特色。但是,該書對孟子的比喻運用雖有零星描述,卻沒有像對以上各諸子的比喻理論進行總結性的描述。從《孟子》比喻研究的現狀來看,看似《孟子》比喻實踐研究相對較豐富,但角度無非是《孟子》比喻在論辯中的運用,《孟子》比喻在散文藝術中的體現,《孟子》比喻的主要特色等。《孟子》的比喻研究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的方面,本文試圖在研究《孟子》比喻運用的同時探究其文化意蘊,希望能在《孟子》的修辭研究領域有新的收獲。主要采用文本閱讀法,分類歸納法,查閱文獻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稱打比方,就是根據聯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點,用另一個事物來描繪所要表達的事物。比喻的構成,必須有兩個成分、兩個條件。兩個成分是:一個是所描繪的對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體”,或“主體”;一個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現象,叫做“喻體”,或“客體”。兩個條件是:一個是本體和喻體應當是不同的東西,有質的差異;另一個是兩者之間又有某種相似之點。有時本體和相似點不明顯,需要結合上下文才能確定。通常情況下,本體比較抽象、深奧,是交際對象感到生疏的;而喻體則是比較具體、淺顯,是交際對象所熟悉的。本體、喻體、比喻詞、相似點就是比喻的四個要素,根據這四個要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及其若干種變式,后者常見的有博喻、連喻、引喻、縮喻、倒喻、逆喻、進喻、類喻和較喻等等。孟子一生游歷各國,勸說統治者放棄武力爭奪,施行仁政,重視百姓。他為了使自己的主張得到推廣,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運用大量比喻修辭手法。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曾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據有人統計:“《孟子》中的比喻,全書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總共使用一百五十九種”。《孟子》中的比喻運用豐富多彩,不僅廣泛而巧妙的運用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而且也出現了比喻的許多變式。本文主要考察明喻、暗喻、借喻、諷喻等比喻方法在《孟子》中的運用。一、《孟子》比喻的基本類型(一)明喻明喻就是本體、喻詞、喻體三者都具備而表示本體和喻體是相似關系的比喻,這也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最典型明了的形式。宋代陳骙稱明喻為直喻,并在他的《文則?取喻十法》中說明了其特點:“一曰直喻,或言猶,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見。”明喻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詳式明喻,即本體、喻詞、喻體同時出現;另一類是省略喻詞,采用并列對舉的形式來顯示本體與喻體之間的比喻關系,叫略式明喻。《孟子》中有四十一章運用了這種修辭方法,并且明喻的這兩種類型都能在文中找到例證。比如:(1)“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上》)(2)“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3)“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公孫丑上》)(4)“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公孫丑上》)(5)“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離婁上》)(6)“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離婁上》)(7)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告子上》)(8)“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公孫丑上》)(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公孫丑上》)(10)“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梁惠王下》)(11)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12)“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孫丑下》)(13)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孫丑上》)(14)“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盡心下》)(15)“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滕文公下》)(16)“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17)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例(1),本體是“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喻體是“緣木而求魚”,用喻詞“猶”連接。孟子用“緣木而求魚”來比喻齊宣王想通過戰爭來稱霸諸侯,說明他的手段和想要達到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最終只能一無所獲。生動形象地揭示出齊宣王欲以霸道達到“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目的,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例(2),孟子先用久旱的禾苗形象的比喻天下百姓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久旱的禾苗逢甘露,誰也無法阻擋它的蓬勃生長。老百姓此時的情形也和久旱的禾苗一樣。由此推出如果有行仁政、不殺人的君主出現,老百姓的歸附也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無以抵擋。孟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勸告統治者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信服;例(7),孟子用水可以撲滅火,來比喻仁是足以戰勝不仁的,以此來教導人們培養良心,樹立“仁必勝不仁”的堅定信念。他用簡單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出來,讓人易于明白接受;例(11)中,孟子用掘井為喻,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持之以恒,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功夫要用到家才有價值。做一件事就象打井,井打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仍然是一口廢井;例(12),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錯誤好像日食月食,百姓都能看得見。孟子用“日月之食”來比喻古代君子的過錯,用比喻詞“如”連接;例(13)孟子先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為例來闡述人應潔身自好,不要受壞人影響,接著用“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來比喻“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這一相反的情況,這個比喻使句子之間相映成趣,便于讀者形象而具體地捉摸住各種情況來進行相互比較;例(14)和(15)又與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是以“……之類”為比喻詞連接本體和喻體。例(16)和(17)就是《孟子》中典型的略式明喻。例(16),本體是“人無有不善”,喻體是“水無有不下”,省去了喻詞,將本體事物和喻體事物排成對偶句式,生動形象的用喻。例(17),本體與喻體的比喻關系也是采用并列對舉的形式顯示出來。句中以熊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設于而取熊掌來比喻“舍生取義”,使抽象深奧的道理顯得淺顯易懂。讓人領悟到:人性中的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